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内涵与生成逻辑

被引:43
作者
曹如军
机构
[1]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高校教师; 社会服务能力; 内涵; 生成条件;
D O I
10.13236/j.cnki.jshe.2013.02.023
中图分类号
G645.1 [];
学科分类号
040106 ;
摘要
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审视,社会服务能力并非高校教师"与生俱来"的素质构成。教师高水平服务社会,不仅要求其具备与之相应的通用能力和可迁移能力,还须拥有前瞻能力、捕捉信息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以及与实践话语的融通能力等。高校教师高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的生成,既需要在高校外部营造有利于教师服务能力发展的良好氛围,也需要在高校内部处理好教师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职责的关系,不断增强教师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改革现行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与教师服务评价制度,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师服务学习制度。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2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大学教师服务评价:价值与思路 [J].
曹如军 .
现代教育管理, 2012, (09) :50-53
[2]   研究型大学教师服务责任观的建构 [J].
徐岚 ;
卢乃桂 .
高等教育研究, 2012, 33 (03) :42-47+79
[3]   我国高校社会服务面临的伦理冲突及其出路 [J].
李树军 ;
薄存旭 .
教育发展研究, 2011, 31 (23) :48-51+65
[4]   我国教师能力研究三十年历程之述评 [J].
卢正芝 ;
洪松舟 .
教育发展研究, 2007, (02) :70-74
[5]   探讨能力素质模型在e—HR系统的应用 [J].
尹红炜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3) :100-104
[6]  
教育变革新意义.[M].(加)迈克尔·富兰(MichaelFullan)著;赵中建;陈霞;李敏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  
大学教师工作评估.[M].(美)森特拉著;许建钺等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