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玉米地方种质选系的育种潜势分析

被引:15
作者
余世权 [1 ]
苟才明 [2 ]
黄宁 [1 ]
张吉海 [1 ]
徐克成 [1 ]
机构
[1] 宜宾市农科院
[2]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基金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关键词
自交系; 配合力; 杂种优势; 杂优模式; 遗传参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035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西南地区生产上常用的11个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测定17个玉米地方种质新选自交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并对杂优类群、性状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GCA表现突出,且构成产量因子性状GCA表现也较好的新选系有P1-1、P1-16和P1-14;SCA值高、杂种优势强的组合是P1-10×P2-4,四平头群×Lancaster群在川南地区可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在穗行数、行粒数等4个性状中,亲本的基因加性效应对F1性状形成起主导作用,可早代进行选择,而百粒重、单株产量等5个性状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非加性效应,宜晚代进行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选系的杂优类群分析 [J].
苟才明 ;
杨克诚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8, (01) :22-27
[2]   利用配合力和SSR标记对热带和温带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附视频 [J].
番兴明 ;
陈洪梅 ;
谭静 ;
杨峻芸 .
西南农业学报, 2003, (01) :1-8
[3]   玉米子粒性状的遗传研究 [J].
杨伟光 ;
王奇 ;
包和平 ;
修殿权 .
玉米科学, 2001, (03) :37-39
[4]   中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成就 [J].
佟屏亚 .
中国种业, 2001, (03) :7-8
[5]   几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J].
敖君 .
玉米科学, 1999, (01) :42-43
[6]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的改良与杂优模式的利用 [J].
王懿波 ;
王振华 ;
王永普 ;
张新 ;
陆利行 ;
田曾元 .
玉米科学, 1999, (01) :2-9
[7]   美国玉米种质类群分析与评价 [J].
刘学玲 ;
姜立雁 ;
高惠林 ;
腾文星 ;
王提江 ;
倪玉春 .
农业与技术, 1999, (01) :17-19
[8]   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J].
吴渝生 .
西南农业学报, 1997, (01) :49-52
[9]   三峡地区10个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潜势 [J].
张祖新,郑用琏,李建生,刘纪麟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4, (05) :449-454
[10]   中国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 [J].
曾三省 .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04)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