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选系的杂优类群分析

被引:8
作者
苟才明
杨克诚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教育部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关键词
玉米; 群体; 自交系; 杂优类群; 杂优模式;
D O I
10.13300/j.cnki.hnlkxb.2008.01.016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15个新选自交系和西南地区常用的8个骨干玉米自交系以及代表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的Mo17、黄早四、丹340、478等4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了杂优类群划分,以15个新选系和8个常用骨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12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单株产量测定、杂种优势估算,分析了杂优模式。结果表明:27个自交系间遗传差异较大,可分为5个杂种优势群,其中第Ⅱ类又可分为4个亚类;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15个新选系有12个划入旅大红骨群,1个划入瑞德群,2个划入其它类群;在各类群组配中,Lancaster群与旅大红骨群组配可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特别是Lancaster群与旅大红骨Ⅰ亚群和旅大红骨Ⅳ亚群组配获得强优势组合可能性更高。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CIMMYT和我国玉米种质群体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杨爱国
    张世煌
    李明顺
    荣廷昭
    潘光堂
    [J]. 作物学报, 2006, (09) : 1329 - 1337
  • [2] 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主要性状育种潜势分析
    张建辉
    荣廷昭
    潘光堂
    杨克诚
    [J]. 作物学报, 2006, (02) : 273 - 277
  • [3] 一种从干种子提取DNA用于RAPD和SSR分析的简便方法
    沙爱华
    张端品
    [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6) : 561 - 563
  • [4] 四川省常用玉米自交系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聂永心
    张丽
    潘光堂
    荣廷昭
    [J]. 分子植物育种, 2005, (01) : 43 - 51
  • [5] 耐酸玉米自交系指标筛选研究
    章爱群
    贺立源
    李建生
    [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3, (06) : 569 - 572
  • [6] 新世纪初发展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科学技术的思考
    荣廷昭
    李晚忱
    潘光堂
    [J]. 玉米科学, 2003, (S2) : 42 - 53
  • [7] 中国主要玉米改良群体杂种优势组合模式的初步评价
    陈彦惠
    张世煌
    吴连成
    王铁固
    李明顺
    邓凌伟
    张明友
    白锦雯
    [J]. 华北农学报, 2002, (04) : 30 - 36
  • [8] 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配合力效应及遗传潜势研究
    铁双贵
    郑用琏
    刘丁良
    徐尚忠
    李建生
    刘纪麟
    [J]. 作物学报, 2000, (01) : 28 - 34
  • [9]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及其改良利用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J]. 华北农学报, 1998, (01) : 75 - 81
  • [10]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研究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不详
    [J]. 中国农业科学 , 1997, (04) : 17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