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坳陷北部白垩系沉积速率分析

被引:10
作者
彭守涛 [1 ]
宋海明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室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白垩系; 沉积速率; 年代地层;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6.05.004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库车坳陷白垩纪经历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一级构造旋回,结合坳陷北部库车河白垩系剖面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结果,应用地层回剥分析方法恢复了库车坳陷白垩系时期的沉降历史,计算得到亚格列木组、舒善河组、巴西盖组、巴什基奇克组沉积速率,分别为11.5 cm/ka、2.5 cm/ka、2.9 cm/ka、1.7 cm/ka。结合裂变径迹资料和岩相古地理特征,将库车坳陷白垩系沉降历史分为四个演化阶段:(1)Berriasian中期(141.9~141.2 M a):极快速沉降;(2)Berriasian中晚期至A lb ian中晚期(141.2~101 M a),持续缓慢沉降;(3)A lb ian末期至Campan ian早期(101~79.1 M a):构造隆升,沉积剥蚀;(4)Campan ian中晚期—M aastrichtian期(79.1~65.6 M a):极慢速沉降,接受沉积。早白垩世早中期沉降曲线呈“上凹”特征,反映了构造活动由早期剧烈沉降到后期减弱,最后趋于稳定的过程。该沉降过程与典型的前陆盆地挠曲沉降过程并不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641 / 64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库车坳陷北部白垩系磁性地层划分 [J].
彭守涛 ;
李忠 ;
黄宝春 ;
刘涛 ;
王清晨 .
科学通报, 2005, (19) :90-98
[2]   库车坳陷-天山中、新生代构造转折的砂岩碎屑与地球化学记录 [J].
李忠 ;
郭宏 ;
王道轩 ;
林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1) :15-28
[3]  
库车坳陷白垩纪沉积层序构成及充填响应模式[J]. 林畅松,王清华,肖建新,王国林,丁孝忠,纪云龙.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1)
[4]  
库车坳陷节理和剪切破裂发育特征及其对区域应力场转换的指示[J]. 张仲培,王清晨.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1)
[5]   库车坳陷中-新生界碎屑组分对物源类型及其构造属性的指示 [J].
李忠 ;
王道轩 ;
林伟 ;
王清晨 .
岩石学报, 2004, (03) :655-666
[6]   库车中新生代盆地沉降特征 [J].
何光玉 ;
卢华复 ;
杨树锋 ;
李树新 .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4, (01) :110-113+120
[7]   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过程及其地质响应 [J].
贾承造 ;
陈汉林 ;
杨树锋 ;
卢华复 ;
周宇章 .
石油学报, 2003, (03) :1-5+15
[8]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沉降特征探讨 [J].
阎福礼 ;
卢华复 ;
贾东 ;
于际民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1) :31-39
[9]   关于库车巴什基奇克组时代的讨论 [J].
王启飞 ;
高琴琴 ;
卢辉楠 ;
曹美珍 ;
彭金兰 .
地层学杂志, 2001, (04) :299-302+311
[10]   库车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沉降-沉积分析 [J].
刘光祥 ;
钱一雄 ;
潘文蕾 .
石油实验地质, 2000, (04) :31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