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颗粒物化学组成特征及季节差异

被引:15
作者
张新民 [1 ]
柴发合 [1 ]
薛志钢 [1 ]
张萌 [1 ]
邝俊侠 [2 ]
伦伟明 [2 ]
周志红 [2 ]
机构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 不详
关键词
颗粒物; 化学组成; 季节差异; 来源解析;
D O I
10.13198/j.res.2011.02.19.zhangxm.011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系统反映广东省广州市冬、夏季颗粒物的特征,分别于2008年12月16日─2009年1月9日和2009年8月4─29日,在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使用微天平法四通道颗粒物采样仪进行颗粒物采样,并测定了PM10中ρ(OC)和ρ(EC),Al和Fe等16种化学元素以及SO42-和Ca2+等9种离子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ρ(PM10),PM10中的ρ(OC)和ρ(EC),Al和Fe等16种化学元素以及SO42-和Ca2+等9种离子的质量深度季节差异明显,均表现为冬季高于夏季;冬、夏季PM10中各成分所占比例排序不同,但均以OC所占比例最大,SO42-和Ca2+等9种离子次之.广州PM10主要有5个来源,但冬、夏季不同.其中冬季主要来源于工业源和土壤扬尘、燃煤、交通排放和生物质燃烧、海盐;夏季则主要来源于燃油、交通排放和生物质燃烧、土壤扬尘或燃煤、海盐、垃圾焚烧或特殊工业源.
引用
收藏
页码:139 / 14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丹东市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能见度的关系 [J].
刘宁微 ;
马雁军 ;
王扬锋 ;
刘晓梅 .
环境科学研究, 2010, 23 (05) :642-646
[2]   中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比较 [J].
王宗爽 ;
武婷 ;
车飞 ;
王晟 ;
周羽化 ;
钱小平 ;
武雪芳 .
环境科学研究, 2010, 23 (03) :253-260
[3]   2008年北京采暖开始前后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及来源研究 [J].
于令达 ;
王广甫 ;
朱光华 ;
张仁健 .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 (01) :204-210
[4]   我国人群大气颗粒物污染暴露-反应关系的研究 [J].
谢鹏 ;
刘晓云 ;
刘兆荣 ;
李湉湉 ;
白郁华 .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 (10) :1034-1040
[5]   广州市空气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现状研究 [J].
陈向红 .
环境保护科学, 2009, 35 (03) :4-6
[6]   绝对主因子分析法解析北京大气颗粒物中铅来源 [J].
李玉武 ;
刘咸德 ;
李冰 ;
杨红霞 ;
董树屏 ;
张烃 ;
郭婧 .
环境科学, 2008, (12) :3310-3319
[7]   广州地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J].
崔明明 ;
王雪松 ;
苏杭 ;
张远航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3) :459-466
[8]   广州市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分析 [J].
汤惠君 ;
田亚平 .
城市问题, 2004, (05) :51-55
[9]  
Ionic composition of TSP and PM 2.5 during dust storms and air pollution episodes at Xi'an, China[J] . Zhenxing Shen,Junji Cao,Richard Arimoto,Zhiwei Han,Renjian Zhang,Yuemei Han,Suixin Liu,Tomoaki Okuda,Shunsuke Nakao,Shigeru Tanaka.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2009 (18)
[10]  
The ion chemistry and the source of PM 2.5 aerosol in Beijing[J] . Ying Wang,Guoshun Zhuang,Aohan Tang,Hui Yuan,Yele Sun,Shuang Chen,Aihua Zheng.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2005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