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冬季一次低能见度过程的地区差异和气象条件

被引:19
作者
祁妙 [1 ]
朱彬 [1 ]
潘晨 [1 ]
苏继锋 [2 ]
机构
[1] 不详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3] 不详
[4] 部队分队
[5] 不详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低能见度; 雾-霾; 地区差异; 气象条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7.2 [能见度、浑浊度];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地面、高空气象资料以及国家环保部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对2014年2月20~22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低能见度过程地区差异和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天气形势分析表明,长三角地面处在高压的控制下,地面风速较小,使污染物积累,有利于低能见度(雾-霾)的形成和维持.根据不同区域的雾、霾分布和日变化特征,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分为3个子区域:Ⅰ区为江苏大部(雾霾混合型),Ⅱ区为上海及其周边(霾类型),Ⅲ区为浙江大部(雾类型),该区域白天能见度较高,夜间能见度较低的特征是由湿度因子造成的.影响Ⅰ区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热力原因:大气对流层低层的层结稳定;湿度原因为:空气较湿润,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增长;动力原因主要是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大气扩散能力弱;污染因子对能见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影响Ⅱ区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PM2.5浓度高导致的污染,热力因子、湿度因子和动力因子对能见度的变化影响很小.影响Ⅲ区能见度变化的热力原因是:大气对流层低层层结稳定、近地面存在逆温;湿度原因是因为:空气较湿润,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增长;动力原因是因为边界层高度较低导致的垂直扩散能力较差.各个区域的气象因子解释方差的计算结果表明:Ⅰ区湿度因子和动力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Ⅲ区.湿度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
引用
收藏
页码:2899 / 290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北京2010年10月一次典型灰霾过程光学特性分析 [J].
刘唯佳 ;
韩永翔 ;
王静 ;
赵天良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5, (07) :1931-1937
[2]   2014年10月上旬北京市大气重污染分析 [J].
王占山 ;
李云婷 ;
孙峰 ;
邱启鸿 ;
张大伟 ;
姜磊 ;
周一鸣 ;
潘丽波 .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 (06) :1654-1663
[3]   北京2013年1月连续强霾过程的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J].
杨欣 ;
陈义珍 ;
刘厚凤 ;
赵妤希 ;
高健 ;
柴发合 ;
孟凡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4, (02) :282-288
[4]   雾霾天气成因分析及应对思考 [J].
张建忠 ;
孙瑾 ;
缪宇鹏 .
中国应急管理, 2014, (01) :16-21
[5]   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J].
张人禾 ;
李强 ;
张若楠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 (01) :27-36
[6]   京津冀地区气象要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J].
周兆媛 ;
张时煌 ;
高庆先 ;
李文杰 ;
赵凌美 ;
冯永恒 ;
徐明洁 ;
施蕾蕾 .
资源科学, 2014, 36 (01) :191-199
[7]   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J].
孙家仁 ;
许振成 ;
刘煜 ;
彭晓春 ;
陈来国 ;
李海燕 ;
陶俊 ;
林泽健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 16 (06) :805-814
[8]   沿海工业城市灰霾天气增多与海盐气溶胶粒子的关系 [J].
吴兑 .
广东气象, 2009, 31 (02) :1-3
[9]  
气象因素对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影响分析[J]. 张裕芬,朱坦,冯银厂,刘彩霞,张敏,沈岳峰.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6(04)
[10]  
气象因素对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影响分析[J]. 张裕芬,朱坦,冯银厂,刘彩霞,张敏,沈岳峰.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6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