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被引:14
作者
张珊珊
王智峰
刘玉兰
机构
[1]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
关键词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动力; 食管胃pH监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71 [食管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不同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1996~200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反酸、胃灼热感等反流症状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57例,按照内镜下食管黏膜有无破损分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组和反流性食管炎组,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反流症状、是否合并H.pylori(Hp)感染,以及食管动力测定和食管胃24hpH监测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烟酒嗜好等一般情况及合并Hp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组不典型反流症状(胸骨后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反流性食管炎组。两组患者都存在病理性酸反流,但两组患者之间酸和(或)碱反流比较无差异。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食管体部各段蠕动波峰值明显高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卧位胃酸分泌高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结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不典型反流症状发生率更高。在两组发病机制异同上,反流的强弱并非主要因素,重要的是食管防御机制的差别。
引用
收藏
页码:525 / 527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食管运动功能与酸反流的关系及对食管炎发生的影响 [J].
赵卡冰 ;
王永华 ;
郭荣斌 ;
程留芳 ;
杨云生 .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 (10) :917-919
[2]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争论 [J].
姜慧卿 .
临床荟萃, 2003, (20) :1156-1157
[3]   非糜烂性反流病临床和动力特征的初步研究 [J].
徐晓蓉 ;
李兆申 ;
邹多武 ;
许国铭 ;
叶萍 ;
尹宁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4, (02) :137-139
[4]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现状 [J].
张文洁 ;
杨冬华 .
中华内科杂志, 2004, (01) :72-73
[5]   携带式食管、胃24小时pH动态监测 [J].
高萍 .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995, (04) :164-166
[6]  
新编食管外科学[M]. -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邵令方,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