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焦腐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15
作者
张居念 [1 ]
林河通 [1 ]
谢联辉 [2 ]
林奇英 [2 ]
机构
[1]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2]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关键词
龙眼; 果实; 焦腐病菌; 生物学特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6.67 [热带及亚热带果类病虫害];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龙眼焦腐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Pat.)G riff.&M aub l]是龙眼果实贮藏期焦腐病害的病原菌.本试验观察了龙眼焦腐病菌的形态特征和为害果实症状,研究了温度、pH、湿度、C源、光照对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龙眼焦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0℃,最适pH为6.0-7.0;产生子座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6.0;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5℃,最适pH为5.0-8.0.分生孢子的萌发要求高湿度,其萌发率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而提高,在水中的萌发率可达88.5%,而在相对湿度低于86%时孢子不能萌发.蔗糖、葡萄糖有利于菌丝的生长;蔗糖有利于子座的产生;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均可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连续光照有利于分生孢子器的产生.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52℃(10 m 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3℃(10 m in).
引用
收藏
页码:425 / 42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我国荔枝、龙眼病害名录 [J].
郭建辉 .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2, (S1) :48-50+56
[2]   龙眼果皮微细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及其与果实耐贮性的关系 [J].
林河通 ;
陈绍军 ;
席玙芳 ;
郭素枝 .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03) :95-99
[3]   龙眼采后生理和病理及贮运技术研究进展 [J].
林河通 ;
席玙芳 ;
陈绍军 ;
陈锦权 ;
洪启征 .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01) :185-190+1
[4]   广东省龙眼几种新病原真菌的鉴定 [J].
张传飞,戚佩坤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6, (02) :59-64
[5]   拟茎点霉属的新种和新纪录 [J].
林石明 ;
戚佩坤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2, (01) :93-97
[6]  
林河通.龙眼果实采后果皮褐变机理和采后处理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3
[7]  
方中达编著.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8]  
陆家云主编.植物病害诊断[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