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儿童与亲社会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比较及研究展望

被引:26
作者
寇彧
谭晨
马艳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亲社会儿童; 攻击性儿童; 社会信息加工特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4.1 [儿童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2 ;
摘要
攻击性儿童和亲社会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SIP)存在不同:攻击性儿童具有敌意的归因倾向、破坏关系的目标定向和对攻击性反应做积极评价的特点;而亲社会儿童则表现出友善的归因倾向、加强关系的目标定向和对亲社会行为做积极评价的特点。进一步的研究应该注意分离情绪、人格、年龄、性别等因素的效应;扩展SIP模型的研究领域以探讨儿童社会适应与其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关系;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及其特殊应用 [J].
寇彧 ;
马艳 .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01) :388-393
[2]   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研究述评 [J].
杨慧芳 .
心理科学, 2002, (02) :244-245
[3]   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 [J].
王益文 ;
林崇德 ;
张文新 .
心理科学, 2004, (03) :540-544
[4]   学习不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特点 [J].
俞国良 ;
曾盼盼 ;
辛自强 ;
罗晓路 .
心理学报, 2002, (05) :505-510
[5]   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情绪-认知整合模型 [J].
王沛 ;
胡林成 .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04) :411-416
[6]   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 [J].
俞国良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