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纹枯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6
作者
程伟东 [1 ,2 ]
谭贤杰 [2 ]
覃兰秋 [2 ]
周锦国 [2 ]
江禹奉 [2 ]
谢和霞 [2 ]
吴子恺 [1 ]
机构
[1] 广西大学农学院
[2] 广西玉米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纹枯病; 抗性; 遗传分析;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D O 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09.02.003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自交系CML429(高抗)、CI23(中抗)、DM9(高感)和478(高感)组配得到6对正反交组合以及抗感组合CML429×DM9的P1(CML429)、P2(DM9)、B1、B2、F1和F26个世代材料进行玉米纹枯病抗性鉴定,研究分析这些抗感组合的抗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玉米纹枯病抗性基本不存在胞质效应,抗性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间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作用,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1.2284和-1.2284,显性效应分别为-0.2065和-0.2063,其遗传效应值大小基本相同,且两对主基因间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互作的上位性效应也相差不多,分别为0.2931和0.2935,两对主基因的遗传效应基本相同。抗感组合不同世代中F2的主基因遗传率最高(70.22%);多基因遗传率在B2最高(10.17%)。因此,在F2的选择效率最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广西玉米纹枯病菌培养性状及其致病力研究 [J].
谭贤杰 ;
程伟东 ;
覃兰秋 ;
吴子恺 .
植物保护, 2006, (06) :29-32
[2]   玉米抗纹枯病QTL定位 [J].
赵茂俊 ;
张志明 ;
高世斌 ;
李晚忱 ;
荣廷昭 ;
潘光堂 .
作物学报, 2006, (05) :698-702
[3]   玉米抗纹枯病QTL分子标记定位 [J].
杨华 ;
杨俊品 ;
荣廷昭 ;
谭君 ;
邱正高 .
科学通报, 2005, (08) :772-776
[4]   抗玉米纹枯病材料的鉴定及抗性遗传研究 [J].
杨俊品 ;
唐海涛 ;
杨家秀 ;
李晓 ;
陈德全 ;
张彪 ;
石永刚 ;
黄宜祥 .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02) :174-178
[5]   湖北省玉米纹枯病病原丝核菌的种类和致病性 [J].
肖炎农 ;
李建生 ;
郑用链 ;
徐尚忠 ;
于广洋 .
菌物系统, 2002, (03) :419-424
[6]   利用回交B1和B2及F2群体鉴定数量性状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J].
章元明 ;
盖钧镒 ;
王建康 .
生物数学学报, 2000, (03) :358-366
[7]   表达β-1,3-葡聚糖酶及几丁质酶基因的转基因烟草及其抗真菌病的研究 [J].
蓝海燕 ;
张丽华 ;
王兰岚 ;
陈正华 ;
田颖川 ;
陈正华 ;
王长海 .
遗传学报, 2000, (01) :70-77
[8]   我国玉米纹枯病发生和防治的研究现状 [J].
赵桂东,刘荆 .
作物研究, 1994, (03) :47-49
[9]   摘除病叶防治玉米纹枯病的研究 [J].
卿九龄,黄成文,黄仁军,李青春 .
植物保护, 1994, (01) :4-6
[10]   玉米纹枯病调查研究 [J].
张春山 ;
孙秀华 ;
孙亚杰 .
吉林农业科学, 1992, (03)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