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与积累特点

被引:42
作者
谭文峰 [1 ]
朱志锋 [1 ]
刘凡 [1 ]
胡荣桂 [1 ]
单世杰 [2 ]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亚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2] 湖北潜江市后湖农场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土壤; 团聚体; 有机碳; 土地利用; 江汉平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论文探讨了江汉平原果园、旱地、水田、水旱轮作等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的分布与积累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均以2~20μm粒径为主,其次为<2μm和20~50μm粒径,<50μ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占团聚体总量的80.8%~94.1%。不同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含量的峰值均出现在200~2000μm团聚体中,且>50μm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比<50μm粒径的高;但69.8%~86.6%的有机碳分布在<50μm粒径团聚体中,其中以2~20μm团聚体中有机碳所占的比例最大(35.2%~45.9%),细微团聚体固碳能力较强,而粗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较为敏感。土壤团聚体中的活性有机碳以2~20μm粒径的最低,<2μm和20~50μm中有机碳的活性相差不大;不同粒径的团聚体中均为水耕利用方式下(水田和水旱轮作)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比旱耕利用方式下(果园和旱地)的高,但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增加,由水耕利用方式下活性有机碳所占的比例较大逐渐过渡到以旱耕利用方式下活性有机碳的比例较大。由于供试样品中2~20μm团聚体中有机碳积累最大、固定的有机碳最多,可以考虑将2~20μm团聚体作为土壤固定有机碳的特征团聚体。这些结果可为我国区域土壤有机碳的循环提供科学数据。
引用
收藏
页码:973 / 98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1] Forest soil carbon inventories and dynamics along an elevation gradient in the southern Appalachian Mountains[J] . C.T. Garten,W.M. Post,P.J. Hanson,L.W. Cooper. &nbspBiogeochemistry . 1999 (2)
  • [2]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鲁如坤主编, 2000
  • [3] 不同耕作制下水稻土有机物质变化及其团聚作用
    李映强
    曾觉廷
    [J]. 土壤学报, 1991, (04) : 404 - 409
  • [4] 长期连作玉米的黑钙土、风沙土中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的特征
    赵兰坡,杨学明,路立平,马晶
    [J]. 土壤通报, 1996, (03) : 120 - 123+119
  • [5]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中表层土壤微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变化
    李恋卿
    潘根兴
    张旭辉
    [J]. 土壤通报, 2000, (05) : 193 - 195+241
  • [6] 太湖地区几种水稻土的有机碳储存及其分布特性
    李恋卿
    潘根兴
    龚伟
    孙玉华
    张旭辉
    [J]. 科技通报, 2000, (06) : 421 - 426+432
  • [7] 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的组成比例与肥力评价
    陈恩凤
    关连珠
    汪景宽
    颜丽
    王铁宇
    张继宏
    周礼恺
    陈利军
    李荣华
    [J]. 土壤学报, 2001, (01) : 49 - 53
  • [8] 不同轮作制度对淮北白浆土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积累与分布的影响
    张旭辉
    李恋卿
    潘根兴
    [J]. 生态学杂志, 2001, (02) : 16 - 19
  • [9]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
    潘根兴
    李恋卿
    张旭辉
    代静玉
    周运超
    张平究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4) : 609 - 618
  • [10]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有机碳汇的影响
    袁颖红
    李辉信
    黄欠如
    胡锋
    潘根兴
    [J]. 生态学报, 2004, (12) : 2961 - 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