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西部与中国东南部盆岭构造对比研究

被引:40
作者
舒良树
王德滋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盆岭构造; 地质特征; 中、新生代; 北美西部; 中国东南部;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6.01.001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北美西部与中国东南部盆地与山岭构造是太平洋东西两岸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它们的形成与演化有着其特定的时间、空间、物质条件和深刻的构造背景。分别阐述了这两个地区盆岭构造的地质背景、构造单元划分及其构造岩浆组合、基底与深部构造特征、不同类型盆地与花岗岩山岭的时空演化、成因机制、耦合样式、演化历史,对这两个盆岭地区变质核杂岩的几何学、岩石学、年代学、成因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基本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太平洋东西两岸盆岭构造存在许多相似处,包括:(1)中、新生代均属太平洋构造域,均受太平洋构造体制制约;(2)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的开始时间相同,均为中侏罗世,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宽度相近;(3)板块俯冲角度均在早、晚白垩世之交发生变化,从低角度转为高角度,导致弧后进一步伸展垮塌、岩石圈减薄;(4)均程度不等地发育了科迪勒拉型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5)伸展盆地与花岗岩山岭的形成背景相似,盆岭空间相伴,成因相关,时间相近。正是这些相似性,使中国东南部盆岭构造和北美西部盆岭构造的对比成为可能。同时,两岸盆岭构造也存在若干差异,如:(1)岩石组合差异;(2)形成时代差异;(3)地幔柱活动差异;(4)俯冲带位置迁移差异;(5)基底固结程度与变质核杂岩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了太平洋东西两岸盆岭构造的不同地域特色和地质地貌景观。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赣杭构造带红层盆地原型及其沉积作用 [J].
余心起 ;
舒良树 ;
颜铁增 ;
祖辅平 .
沉积学报, 2005, (01) :12-20
[2]   变质核杂岩研究进展 [J].
楼法生 ;
舒良树 ;
王德滋 .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1) :67-76
[3]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特征与构造演化 [J].
舒良树 ;
周新民 ;
邓平 ;
余心起 ;
王彬 ;
祖辅平 .
地质通报, 2004, (Z2) :876-884
[4]   闽西-赣南早-中侏罗世盆地及其火成岩特征 [J].
邓平 ;
舒良树 ;
余心起 ;
王彬 ;
谭正中 ;
孙岩 .
岩石学报, 2004, (03) :521-532
[5]   中国东南部花岗岩成因与地壳演化 [J].
王德滋 ;
沈渭洲 .
地学前缘, 2003, (03) :209-220
[6]   赣江断裂带地质特征及其动力学演化 [J].
邓平 ;
舒良树 ;
杨明桂 ;
郭英杰 ;
余心起 .
地质论评, 2003, (02) :113-122
[7]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作用 [J].
舒良树 ;
周新民 .
地质论评, 2002, (03) :249-260
[8]   变质核杂岩的定义、类型及构造背景 [J].
G.A.Davis ;
郑亚东 .
地质通报, 2002, (Z1) :185-192
[9]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深部条件制约 [J].
徐鸣洁 ;
舒良树 .
高校地质学报, 2001, (01) :21-33
[10]   长乐-南澳断裂带晚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变质-变形关系 [J].
舒良树 ;
于津海 ;
王德滋 .
高校地质学报, 2000, (03) :368-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