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深水西区中中新世混合沉积模式及控制因素

被引:10
作者
杨涛涛
吕福亮
王彬
胡冰
贺晓苏
鲁银涛
机构
[1]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关键词
混合沉积; 沉积分布; 沉积模式; 控制因素; 新近纪; 南海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以新采集的地震资料为基础,对南海北部深水西区的混合沉积作了初步研究。混合沉积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平行—亚平行,振幅强—中,频率中等及连续性中等的反射特征。混合沉积分布在研究区地震资料覆盖范围的西北角,发育规模较大,最大长度达44.7km,最大宽度33.2km,面积1084km2,最大厚度为138m,纵向上分布在中中新统梅山组。综合南海北部构造演化、地震勘探等研究成果,建立了混合沉积模式。该混合沉积分布于半深海沉积区,由其南东东方向的西沙—广乐台地提供碳酸盐岩碎屑(同时也提供部分硅质碎屑),由其西侧的中南半岛提供主要的硅质碎屑。在南海北部深水西区,控制混合沉积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构造作用(包括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及水动力条件等三个方面,这三者之间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凹陷生物礁及碳酸盐岩台地发育模式 [J].
马玉波 ;
吴时国 ;
许建龙 ;
吕福亮 ;
付彦辉 ;
袁圣强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 (01) :119-124
[2]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双物源沉积模式及勘探前景 [J].
姚根顺 ;
袁圣强 ;
吴时国 ;
仲闯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35 (06) :685-691
[3]   惠民凹陷沙一中湖相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以山东商河地区为例 [J].
董桂玉 ;
何幼斌 ;
陈洪德 ;
辛长静 ;
罗进雄 ;
王爱丽 ;
孙以德 .
沉积学报, 2007, (03) :343-350
[4]   大港滩海区沙一段下部混积岩成岩作用研究 [J].
郭士明 ;
刘立 .
断块油气田, 2006, (05) :20-22+90
[5]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混积岩储层岩石类型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J].
张宁生 ;
任晓娟 ;
魏金星 ;
康有新 ;
张存厚 .
石油学报, 2006, (01) :42-46
[6]   南海北部深水西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J].
陶维祥 ;
赵志刚 ;
何仕斌 ;
丁放 .
地球学报, 2005, (04) :359-364
[7]   渤南洼陷沙四段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特征与模式 [J].
罗顺社 ;
刘魁元 ;
何幼斌 ;
高振中 ;
淡卫东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4, (04) :19-21+218
[8]   混合沉积、混积岩和混积层系的讨论 [J].
郭福生 ;
严兆彬 ;
杜杨松 .
地学前缘, 2003, (03) :68-68
[9]   混合沉积和混积岩的讨论 [J].
沙庆安 .
古地理学报, 2001, (03) :63-66
[10]   南海北部大陆架现代礁源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作用 [J].
王国忠 .
古地理学报, 2001, (02) :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