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益恢复现象”:适用范围、法理依据与体系地位辨析

被引:35
作者
刘科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法益恢复现象; 赎罪; 个人刑罚解除事由; 犯罪合作模式; 条件性处罚机制;
D O I
10.16094/j.cnki.1005-0221.2021.04.012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当前,"法益恢复现象"的概念运用比较混乱、尚未形成规范的话语体系,出罪化的法理依据众说纷纭,体系地位模糊不清。将"法益恢复现象"中的前行为限制在"轻微罪行"、将侵害法益限制在特定法益的观点并不完全妥当。"法益恢复现象"出罪化的法理依据在于报应刑和预防刑的缺失,而"违法性减轻说""违法性消除说"混淆了犯罪既遂成立的时间节点,引发了犯罪构成体系的逻辑混乱;"法益保护的可逆性路径""恢复性制裁的法理"混淆了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界限,均不宜作为"法益恢复现象"出罪化的法理依据。关于法益恢复行为的体系地位问题,"刑罚论组成部分说"相对更为合理,但该说应当对在构成犯罪的情况下不追究刑事责任是否违反《刑法》第3条前半段的规定作出合理解释。
引用
收藏
页码:158 / 171+196 +196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刑法中的犯罪合作模式及其适用范围 [J].
姜涛 .
政治与法律, 2018, (02) :93-104+92
[2]   “法益可恢复性犯罪”概念之提倡 [J].
庄绪龙 .
中外法学, 2017, 29 (04) :969-999
[3]   条件性出罪机制及其运用——兼论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非犯罪化处理路径 [J].
乔青 ;
张绍谦 .
求索, 2016, (10) :75-79
[4]   “个人解除刑罚事由”制度探究 [J].
魏汉涛 .
法商研究, 2014, 31 (04) :82-89
[5]   罪刑法定主义的逻辑展开 [J].
陈兴良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3, 19 (03) :50-60
[6]   学科内的争论与学科间的协力 [J].
张明楷 .
法学研究, 2011, 33 (06) :58-62
[7]   罪刑规范的刑事政策分析——一个规范刑法学意义上的解读 [J].
劳东燕 .
中国法学, 2011, (01) :122-140
[8]   论内在的客观处罚条件 [J].
周光权 .
法学研究, 2010, 32 (06) :114-134
[9]   构建犯罪论体系的方法论 [J].
张明楷 .
中外法学, 2010, 22 (01) :32-48
[10]   刑事和解与传统刑事责任理论 [J].
杜宇 .
法学研究, 2009, 31 (01) :7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