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悬浮条件下底泥中磷赋存形态的转化研究

被引:19
作者
李大鹏 [1 ]
黄勇 [2 ]
李伟光 [1 ]
机构
[1]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底泥再悬浮; 磷形态; 潜在活性磷; 转化;
D O I
10.13227/j.hjkx.2008.05.013
中图分类号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以富营养化河流的底泥和上覆水为材料,研究了底泥再悬浮条件下,磷的赋存形态的变化特征,并对不同形态磷之间可能的转化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底泥再悬浮条件下,磷的释放及吸附均与底泥再悬浮的频率密切相关.再悬浮导致底泥中不同形态磷的数量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BD-P和NaOH-nrP的含量显著减少,而Ca-P的含量明显增加,其余各形态磷的变化幅度很小.这表明,BD-P和NaOH-nrP可能转化成Ca-P.而潜在活性磷与生物有效磷的形成量也表明,底泥再悬浮促进了易释放态磷与生物有效磷向难释放态磷与难被生物利用态磷的转化,并且这种促进作用随着底泥再悬浮的频率的增加而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1289 / 129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胶州湾沉积物中的磷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J].
戴纪翠 ;
宋金明 ;
李学刚 ;
郑国侠 ;
袁华茂 .
环境科学, 2006, (10) :1953-1962
[2]   太湖东北部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的季节性变化 [J].
徐玉慧 ;
姜霞 ;
金相灿 ;
王琦 ;
马小凡 .
环境科学, 2006, (05) :869-873
[3]   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迁移机制及定量化——2.磷释放的热力学机制及源-汇转换 [J].
范成新 ;
张路 ;
包先明 ;
尤本胜 ;
钟继承 ;
王建军 ;
丁士明 .
湖泊科学, 2006, (03) :207-217
[4]   长江口沙洲表层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J].
侯立军 ;
陆健健 ;
刘敏 ;
许世远 .
环境科学学报, 2006, (03) :488-494
[5]   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磷形态与生物可利用磷的分布及相互关系 [J].
王琦 ;
姜霞 ;
金相灿 ;
徐玉慧 .
湖泊科学, 2006, (02) :120-126
[6]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J].
王圣瑞 ;
金相灿 ;
赵海超 ;
庞燕 ;
周小宁 ;
楚建周 .
环境科学, 2005, (03) :38-43
[7]   崇明东滩沉积物再悬浮对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行为的影响 [J].
钱嫦萍 ;
陈振楼 ;
胡玲珍 ;
邓焕广 .
环境科学, 2003, (05) :114-119
[8]   巢湖底泥磷的释放模拟实验研究 [J].
汪家权 ;
孙亚敏 ;
钱家忠 ;
巫建光 ;
潘天声 .
环境科学学报, 2002, (06) :738-742
[9]   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和分布特征 [J].
刘敏 ;
许世远 ;
侯立军 ;
欧冬妮 .
海洋通报, 2001, (05) :10-17
[10]  
Phosphorus dynamics and fluxes in a lowland river: The Narew Anastomosing River System, NE Poland[J] . Piotr Banaszuk,Agnieszka Wysocka-Czubaszek.Ecological Engineering . 200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