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大城市的多中心空间战略——以上海市为例

被引:26
作者
王颖 [1 ]
孙斌栋 [2 ,3 ]
乔森 [4 ,5 ]
周洪涛 [6 ]
机构
[1]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3]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4] 四川省成都七中
[5]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6] 上海市虹桥商务区管委会规划处
关键词
多中心; 次中心城市; 特大城市; 新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
学科分类号
081303 ; 083302 ; 1204 ;
摘要
上海城市空间存在单中心蔓延的突出特征,是造成交通拥堵、生态恶化、房价上升、经济效率下降等大城市病的重要根源。未来战略走向应该是在区域范围内构筑多中心的空间体系,其关键是次中心城市的形成。上海目前新城缺乏吸引力,难以发展成为次中心城市,其原因在于新城功能定位偏低、就业吸纳能力不强、与中心城之间缺乏便捷交通联系、公共服务能级不高、社会认知度低以及与中心城住宅发展缺乏协同性,其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开发管理体制分散和缺乏立法保障。未来上海的空间体系建设,应尊重个人行为动机和重视体制创新,把多中心体系形成和次中心城市发展列为当前政策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联系中心城区和次中心城市的大站距快速轨道交通,次中心城市要实现就业、居住以及生活的功能均衡,合理调控中心城人口规模。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关于多中心大城市住房发展的空间绩效——对重庆市的研究与延伸讨论 [J].
李峰清 ;
赵民 .
城市规划学刊, 2011, (03) :8-19
[2]   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关系之考察 [J].
王桂新 ;
沈续雷 .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0, 5 (02) :1-11
[3]   上海市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检验与战略思考 [J].
孙斌栋 ;
石巍 ;
宁越敏 .
城市规划学刊, 2010, (01) :58-63
[4]   新加坡新镇规划及其启示 [J].
王茂林 .
城市规划, 2009, 33 (08) :43-51+58+101
[5]   国外多中心规划理念与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J].
杨振山 ;
蔡建明 .
国际城市规划, 2008, (04) :71-77
[6]   紧凑但不拥挤——对紧凑城市理论在我国应用的思考 [J].
耿宏兵 .
城市规划, 2008, (06) :48-54
[7]   住房价格梯度的空间互异性及影响因素——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 [J].
于璐 ;
郑思齐 ;
刘洪玉 .
经济地理, 2008, (03) :406-410
[8]   北京卫星城人口变动及其对新城发展的启示 [J].
檀学文 .
人口与经济, 2008, (03) :8-13+24
[9]  
多中心城市群:POLYNET引发的思考[J]. 徐江.国际城市规划. 2008(01)
[10]   长江三角洲多中心城市区域与多层次管治 [J].
张京祥 ;
罗小龙 ;
殷洁 .
国际城市规划, 2008, (01) :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