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联动与产业转移——基于内生比较优势的视角

被引:8
作者
刘新争
机构
[1] 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产业转移; 区域产业联动; 内生比较优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理论上区域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并没有完全在现实中得到体现,建立在劳动力成本等外生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区域产业转移面临着成本上涨、资源配置低效、转移的无根性等诸多问题。要保证产业转移的长效性,就要把产业转移建立在内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基于产业垂直联动、水平联动和分工联动的产业转移具有显著的波及效应,它能够在增强区际以及区域内部产业关联的同时推动区域技术进步,促进区域比较优势的内生化。然而,区域产业同构、地区政府激烈竞争、对外部技术的依附等因素制约了产业联动效应的发挥,但是,应通过构建区际、区域产业联动机制,提高既有产业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区域间技术创新合作等举措来推动产业联动,提高产业转移的有效性,最终实现区域比较优势的内生化。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4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为何过早进入再分散:产业政策与经济地理 [J].
吴意云 ;
朱希伟 .
世界经济, 2015, 38 (02) :140-166
[2]   地方政府竞争下的产业转移空间失配及其调控措施 [J].
易秋平 ;
刘友金 ;
唐志军 .
湖南社会科学, 2014, (01) :119-123
[3]   产业链空间演化与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陷阱”突破 [J].
程李梅 ;
庄晋财 ;
李楚 ;
陈聪 .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08) :135-147
[4]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制度性诱因与策略选择 [J].
李桢 .
经济学动态, 2012, (11) :63-68
[5]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的实证分析 [J].
蒋伏心 ;
苏文锦 .
江苏社会科学, 2012, (03) :77-82
[6]   基于α和β趋同检验的西北五省区产业结构趋同分析 [J].
高新才 ;
周一欣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2 (01) :112-116
[7]   区际产业联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J].
高伟 ;
聂锐 ;
张燚 ;
张磊 .
中国软科学, 2011, (05) :83-93
[8]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J].
冯根福 ;
刘志勇 ;
蒋文定 .
当代经济科学, 2010, 32 (02) :1-10+124
[9]   产品内分工与产品建构陷阱:中国本土企业的困境与对策 [J].
周勤 ;
周绍东 .
中国工业经济, 2009, (08) :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