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分形特征

被引:41
作者
谢贤健 [1 ]
张继 [2 ]
机构
[1]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2]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关键词
巨桉;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分形维数;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2.06.042
中图分类号
S152.4 [土壤结构];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选择3年生巨桉纯林、巨桉+粮食作物、巨桉+果树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农耕地作为对照,运用标准化平均质量直径及分形理论,分析不同巨桉人工林下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分形维数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地模式下,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的变化顺序为农耕地>林粮>巨桉纯林>林果,农耕地与不同林地模式下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差异显著,农耕地在退耕成巨桉人工林后不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3种林地模式与农耕地比较有效磷、容重差异显著,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林地覆盖增强了土壤的紧实度;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土壤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为大团聚体的含量,而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分形维数与<0.25mm团聚体含量、容重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与1~2mm团聚体含量、平均质量直径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维数越小,土壤大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越强;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值能反映土壤性质的变化,通过对土壤分形维数特征的研究可以定量揭示不同巨桉模式下土壤质量的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75 / 17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天然林及坡耕地转变为巨桉林后土壤抗蚀性变化 [J].
石薇 ;
龚伟 ;
胡庭兴 ;
周胜 ;
耿东梅 ;
李天阳 ;
邓丽瑶 ;
吕向楠 .
四川林业科技, 2011, 32 (03) :18-22
[2]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建设稳定人工草地的探讨 [J].
山仑 ;
徐炳成 .
草业学报, 2009, 18 (02) :1-2
[3]   耕作对东北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及其稳定性的短期影响 [J].
梁爱珍 ;
张晓平 ;
杨学明 ;
Neil McLaughlin ;
申艳 ;
李文凤 .
土壤学报, 2009, 46 (01) :154-158
[4]   岩溶石漠化山地不同退耕模式土壤抗蚀性及其与结构体分形关系研究 [J].
胡宁 ;
傅瓦利 ;
马志敏 ;
甄晓君 ;
袁红 .
中国岩溶, 2008, (02) :115-121
[5]   滇西山地桉树林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J].
徐柳斌 ;
陆梅 ;
向仕敏 .
山东林业科技, 2007, (06) :41-43
[6]   亚热带不同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J].
王旭琴 ;
戴伟 ;
夏良放 ;
邓宗付 ;
于海霞 ;
聂立水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06) :56-59
[7]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土壤学报, 2004, (04) :618-623
[8]   中亚热带几种珍贵树种林分土壤团粒结构的分维特征 [J].
刘金福 ;
洪伟 ;
吴承祯 .
生态学报, 2002, (02) :197-205
[9]   中国土壤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研究 [J].
李德成 ;
张桃林 .
土壤与环境, 2000, (04) :263-265
[10]   微团聚体的保肥供肥性能及其组成比例在评断土壤肥力水平中的意义 [J].
陈恩凤 ;
周礼恺 ;
武冠云 .
土壤学报, 1994, (01) :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