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侮辱侵权责任

被引:5
作者
岳业鹏
机构
[1]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
侮辱; 名誉权; 名誉感; 意见表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侮辱与诽谤是我国名誉侵权的两种主要方式。名誉权保护的核心为社会对特定主体的客观评价。侮辱侵害的是被侵权人的名誉感,即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名誉感是侵权法保护的人格利益,其救济范围应当限于同时满足故意与严重人身攻击的情形。我国侮辱侵权因欠缺明确的判断标准而成为名誉侵权责任的口袋,限制了文学、艺术批评或意见表达的空间。建议实践中侮辱性言辞的认定应当坚持整体性原则,严格区分尖锐批评与人身攻击,对涉及公共利益的言论应适用更宽容的标准。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0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德、美两国宪法私法效力之比较 [J].
钱福臣 .
求是学刊, 2013, 40 (01) :111-118
[2]   重新解读侮辱罪 [J].
陈洪兵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45 (04) :118-124
[4]   德国法上的意见表达和事实陈述的区分 [J].
汪志刚 .
北方法学, 2011, (03) :154-160
[8]  
刑法与刑诉之交错适用.[M].林钰雄;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  
人格权法.[M].(日) 五十岚清;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  
新闻(媒体)侵权研究新论.[M].徐迅; 主编.法律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