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读侮辱罪

被引:9
作者
陈洪兵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侮辱罪; 法益; 举证责任; 强制侮辱妇女罪; 诽谤罪;
D O I
10.16154/j.cnki.cn22-1025/c.2012.04.012
中图分类号
D924.34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侮辱罪的法益是社会的名誉(包括虚名和隐私);公然是行为的公然,不是结果的公然,传播性理论不具有合理性;关涉公共事务的,不管能否证明真实性,均不宜作为犯罪处理;与公共事务无关而纯属个人隐私的,原告只需证明与公共事务无关以及名誉遭受损害的事实,真实性的证明责任在于被告,不能证明为真实的,成立诽谤罪,能证明为真实的,也难逃侮辱罪的刑责;侮辱罪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存在竞合,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只要侵害了妇女的性的不可侵犯权,就应以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定罪处罚;诽谤罪与侮辱罪的大致区别在于:是否披露具体事实、是事实陈述还是意见表达,但二者没有截然界限,而为一种基本法与补充法的竞合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18 / 12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一个青年才俊的情场噩梦.[N].尘帆;.人民法院报.2011,
[2]  
容城“艾滋女”案一审宣判.[N].丁力辛;张怡平;戴轶群;.人民法院报.2010,
[3]   宪政视角下的宪法工具主义误区及其克服路径 [J].
金庆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4 (06) :132-135
[4]   诽谤罪、批评权与宪法的民主之约 [J].
侯健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1, 17 (04) :148-160
[5]   名誉保护与言论自由的衡平:诽谤罪比较研究 [J].
张开骏 .
政治与法律, 2011, (06) :121-135
[6]   德国法上的意见表达和事实陈述的区分 [J].
汪志刚 .
北方法学, 2011, (03) :154-160
[7]   法的确定性与法治的实现 [J].
郇兴艳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2 (06) :160-164
[8]   中美新闻诽谤诉讼理念比较——我国新闻诽谤诉讼中新闻媒体败诉率居高不下原因初探 [J].
罗斌 ;
宋素红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1) :62-68
[9]  
刑法分论.[M].陈忠林;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0]  
刑法分论.[M].朱建华; 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