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的声誉机制与独立董事市场需求——来自中国A股ST公司的经验证据

被引:16
作者
刘浩 [1 ]
李灏 [2 ]
金娟 [3 ]
机构
[1]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2]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3] 不详
关键词
独立董事; 声誉机制; 特别处理; 市场需求;
D O I
10.16538/j.cnki.jfe.2014.04.002
中图分类号
F832.51 []; F272.91 [企业领导];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根据独立董事的功能,独立董事的声誉包括咨询声誉与监督声誉两方面。文章以在ST公司任职来反映独立董事两方面声誉同时受损,利用2002-2012年沪深两市A股公司数据研究发现:ST公司的独立董事未来同一时期所兼任的上市公司数量会减少,而且如果ST公司在其任期内未能成功"摘帽",则其所兼任的上市公司数量会进一步减少;但同时,ST公司的独立董事未来仍可能获得新的上市公司聘请,而且聘请ST公司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收益较高。文章研究表明,中国独立董事市场确实排斥声誉受损的董事,但对声誉机制也存在负向需求,即如果公司希望较少受到监督,则它们可能主动追逐监督声誉较差的独立董事。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7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独立董事:监督还是咨询?——银行背景独立董事对企业信贷融资影响研究 [J].
刘浩 ;
唐松 ;
楼俊 .
管理世界, 2012, (01) :141-156+169
[2]   基于声誉的独立董事行为研究 [J].
宁向东 ;
崔弼洙 ;
张颖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129-136+161
[3]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基于董事会投票的证据 [J].
叶康涛 ;
祝继高 ;
陆正飞 ;
张然 .
经济研究, 2011, 46 (01) :126-139
[4]   控股股东的产权收益实现方式与利益输送转向——兼论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 [J].
刘浩 ;
李增泉 ;
孙铮 .
财经研究, 2010, 36 (04) :56-67
[5]  
声誉激励还是经济激励——独立董事“跳槽”的实证研究[J]. 周繁,谭劲松,简宇寅.中国会计评论. 2008(02)
[6]   我国独立董事的声誉激励机制研究 [J].
陈艳 .
经济体制改革, 2008, (03) :77-82
[7]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辞职行为研究——基于前景理论的分析 [J].
唐清泉 ;
罗党论 ;
王莉 .
南开管理评论, 2006, (01) :74-83
[8]   盈余管理、控制权转移与独立董事变更——兼论独立董事治理作用的发挥 [J].
支晓强 ;
童盼 .
管理世界, 2005, (11) :137-144
[9]   基于控制权收益的大股东与公司治理关系分析:文献综述 [J].
吴斌 ;
翁恺宁 .
世界经济文汇, 2003, (02) :71-80
[10]  
Tunneling through intercorporate loans: The China experience[J] . Guohua Jiang,Charles M.C. Lee,Heng Yu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20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