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郊区村域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以成都市江家堰村为例

被引:64
作者
朱琳 [1 ]
黎磊 [1 ]
刘素 [1 ]
李裕瑞 [2 ,3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村域; 土地利用功能; 影响机制; 大城市郊区; 乡村振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1.1 [土地问题];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5 ;
摘要
村域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村域土地利用功能的合理发挥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多元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村域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及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探究,然后以成都市郊区江家堰村为例,定量揭示了其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影响机制,提出了土地多功能利用助推乡村振兴途径。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功能因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发生变化,并受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区域政策等间接影响,不同类型乡村其土地利用功能变化趋势往往不同;(2)江家堰村经历了乡村旅游发展阶段、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阶段,其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功能转化为生产-生态复合功能,生活功能转化为生产-生活复合功能,土地利用功能呈现多元化和复合化特征;(3)大城市郊区乡村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受自然因素、区位条件、产业转型、区域政策及土地利用主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多功能属性,促进乡村价值提升。
引用
收藏
页码:535 / 549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J].
刘彦随 .
地理学报, 2018, 73 (04) :637-650
[2]   基于GRA和TOPSIS模型的都市郊区乡村景观多功能定位 [J].
任国平 ;
刘黎明 ;
孙锦 ;
袁承程 ;
卓东 .
地理研究, 2018, 37 (02) :263-280
[3]   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县域尺度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J].
孙丕苓 ;
许月卿 ;
刘庆果 ;
刘超 ;
黄安 .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 (15) :283-292
[4]   中国“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分析 [J].
刘继来 ;
刘彦随 ;
李裕瑞 .
地理学报, 2017, 72 (07) :1290-1304
[5]   特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化机制与对策的实例剖析——以上海为例 [J].
周凌 .
城市规划学刊, 2017, (03) :85-94
[6]   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实现程度及变化趋势--以北京为例 [J].
刘玉 ;
冯健 .
地理研究, 2017, 36 (04) :673-683
[7]   滨海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J].
冯菲 ;
门明新 ;
霍习良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6, 21 (08) :132-141
[8]   旅游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与优化——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 [J].
席建超 ;
王首琨 ;
张瑞英 .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 (03) :425-435
[9]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演化的时空格局 [J].
杜国明 ;
孙晓兵 ;
王介勇 .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 (02) :232-244
[10]   都市郊区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任国平 ;
刘黎明 ;
付永虎 ;
袁承程 ;
宋志军 .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 (02) :2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