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河流域自然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差异及其土壤水分效应的比较

被引:12
作者
张春梅 [1 ]
焦峰 [1 ,2 ]
温仲明 [1 ,2 ]
林坤 [1 ]
王信增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自然植被; 人工植被; 地上生物量; 空间变化; 气候因素; 土壤含水量;
D O I
10.13207/j.cnki.jnwafu.2011.04.002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目的】针对延河流域人工植被建造存在植被退化的问题,比较了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差异及其土壤水分效应,探寻人工植被退化的原因,为延河流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共采集57个气象站点1980-2000年的气候数据,并根据降雨和温度变化,将延河流域划分为17个环境梯度单元,测定了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及0~5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自然植被的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及相应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延河流域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西北向东南呈现逐渐递增的变化趋势。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年均总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年均生长季温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同气候区的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随坡位和坡向的变化差异均很大。以自然植被为参照,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最大超载可达30 425.83g/m2,最小超载为118.93g/m2,平均为6 668.00g/m2,说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明显超出了自然状态下所能承载的范围。与自然植被相比,人工植被土壤水分最大亏缺量可达80.5g/kg,说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的超载引起平均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自然植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壤干层,进而导致人工植被群落的衰退或死亡。【结论】生物量超载是引起土壤水分耗竭、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植被恢复重建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特定立地环境条件下潜在生物量的制约,而不是盲目地选择不适宜的物种。
引用
收藏
页码:132 / 138+146 +14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全球植被分布对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 [J].
曾红玲 ;
季劲钧 ;
吴国雄 .
大气科学 , 2010, (01) :1-11
[2]   全球植被分布对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 [J].
曾红玲 ;
季劲钧 ;
吴国雄 .
大气科学 , 2010, (01) :1-11
[3]   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潜在植被分布预测与制图 [J].
温仲明 ;
焦峰 ;
焦菊英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9) :1897-1904
[4]   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潜在植被分布预测与制图 [J].
温仲明 ;
焦峰 ;
焦菊英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9) :1897-1904
[5]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植被承载力与植被生态恢复建设 [J].
曹军胜 ;
朱清科 ;
薛智德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8, (01) :39-43
[6]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植被承载力与植被生态恢复建设 [J].
曹军胜 ;
朱清科 ;
薛智德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8, (01) :39-43
[7]   陕西黄土高原人工林土壤干层及形成原因(英文) [J].
赵景波 ;
杜娟 ;
陈宝群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7, (01) :114-126
[8]   陕西黄土高原人工林土壤干层及形成原因(英文) [J].
赵景波 ;
杜娟 ;
陈宝群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7, (01) :114-126
[9]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J].
吕晓涛 ;
唐建维 ;
何有才 ;
段文贵 ;
宋军平 ;
许海龙 ;
朱胜忠 .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1) :11-22
[10]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J].
吕晓涛 ;
唐建维 ;
何有才 ;
段文贵 ;
宋军平 ;
许海龙 ;
朱胜忠 .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1)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