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轨迹模式研究重庆主城区冬季PM2.5污染特征

被引:18
作者
沈学勇 [1 ]
翟崇治 [1 ,2 ]
许丽萍 [2 ]
刘佳 [1 ]
余家燕 [2 ]
机构
[1] 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2] 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城市大气环境综合观测与污染防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重庆; 后向轨迹;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潜在源区;
D O I
10.15985/j.cnki.1001-3865.2016.03.014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利用轨迹聚类法,对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重庆主城区上方的后向轨迹气团进行聚类分组,分析重庆主城区气团来源。结合重庆主城区PM2.5小时浓度资料,分析污染较重时重庆主城区后向轨迹特征。最后结合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法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法定性与定量分析了重庆主城区PM2.5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重庆本地气团占60.9%,不利于本地污染物的扩散;超过60%的污染事件是由本地颗粒物聚集造成的;重庆主城区颗粒物其潜在污染源区,以西藏与四川交界处、四川东部、贵州北部以及重庆本地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7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利用轨迹模式研究上海大气污染的输送来源 [J].
王茜 .
环境科学研究, 2013, 26 (04) :357-363
[2]   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J].
江志红 ;
梁卓然 ;
刘征宇 ;
朱云来 .
大气科学, 2011, 35 (02) :361-372
[3]   基于HYSPLIT4.8的常州市大气污染扩散应急响应系统研究 [J].
雷正翠 ;
张备 ;
臧晓钟 ;
夏瑛 ;
陈雨 ;
焦振峰 .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4) :13527-13530
[4]   基于气流轨迹聚类的大气污染输送影响 [J].
王芳 ;
陈东升 ;
程水源 ;
李明君 .
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06) :637-642
[5]   利用后向轨迹模式研究TRACE-P期间香港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J].
赵恒 ;
王体健 ;
江飞 ;
谢旻 .
热带气象学报, 2009, 25 (02) :181-186
[6]   合肥市PM10输送轨迹分类研究 [J].
石春娥 ;
姚叶青 ;
张平 ;
邱明燕 .
高原气象, 2008, 27 (06) :1383-1391
[7]   南京市空气中颗粒物PM10、PM2.5污染水平 [J].
黄鹂鸣 ;
王格慧 ;
王荟 ;
高士祥 ;
王连生 .
中国环境科学, 2002, (04) :47-50
[8]   Modeling the atmospheric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f mercury to the Great Lakes [J].
Cohen, M ;
Artz, R ;
Draxler, R ;
Miller, P ;
Poissant, L ;
Niemi, D ;
Ratté, D ;
Deslauriers, M ;
Duval, R ;
Laurin, R ;
Slotnick, J ;
Nettesheim, T ;
McDonald, J .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4, 95 (03) :247-265
[9]  
Comparison of hybrid receptor models to locate PCB sources in Chicago[J] . Ying-Kuang Hsu,Thomas M. Holsen,Philip K. Hopke.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2002 (4)
[10]  
Characterisation of PM10 and PM2.5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ambient air of Milan (Italy)[J] . Grazia M Marcazzan,Stefano Vaccaro,Gianluigi Valli,Roberta Vecchi.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2001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