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两次历史罕见暴风雪天气过程的分析

被引:18
作者
孙艳辉 [1 ]
李泽椿 [2 ]
寿绍文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国家气象中心
关键词
暴风雪; 爆发性气旋; 高空急流; 相对散度; 相对涡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使用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格点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对1983年4月29日黑龙江省暴风雪天气和2007年3月3—5日辽宁省暴风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暴风雪天气发生的环境条件及其出现的时间和位置特点,对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两次有史以来最猛烈的、大范围的、持续性的暴风雪天气的影响系统为爆发性气旋,气旋在300 h Pa南支急流出口区北侧和北支急流入口区南侧之间的区域爆发性加深,气旋中心的海平面气压24 h平均加深率分别为1.2 h Pa·h-1(观测)和0.71 h Pa·h-1(模式)。单站上空风随高度顺转,风速随高度增长,4.5~8 km出现等风速层,对流层存在显著的垂直风切变。对流层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上升运动由于暖平流和高空辐散抽吸而发展,贯穿整个对流层。暴风雪天气主要出现在地面气旋中心区域的西部和北部,其中气旋中心西偏北方向110 km附近气压梯度最大的地方,出现7~9级的偏北风,12 h降水量达到20~35 mm,是暴风雪天气最猛烈的地方。在地面气压下降最快的时期,地面风速急剧增长,降水强度达到最大。9~10级东南风出现在气旋中心的东南方向约300 km,近地面有暖湿空气的入流急流。在气旋中心正北方3~5个纬度的范围内,仍有较强的暴雪和大风天气,出现暴风雪时的风力为6~7级,大部分测站的最大风出现在降水结束后。使用VAPOR对两次过程的风速进行三维显示,结果表明,风速大于25 m·s-1的区域在两支急流之间从对流层高层伸展至近地面,说明暴风雪天气过程中的地面强风能量来源于对流层高层大气。
引用
收藏
页码:549 / 56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1] 内蒙古暴风雪成因及预报技术研究[D]. 孟雪峰.兰州大学 2007
  • [12] 中尺度天气动力学[M]. 气象出版社 , 寿绍文编著, 1993
  • [13] 动力气象学[M]. 气象出版社 , 杨大升等 编著, 1980
  • [14] Synoptic Dynamic Climatology of the Bomb. Sanders F, Gyakum J R. Monthly Weather Review . 1980
  • [15] Static stability and the 300 mb iso-tach field in the Colorado cyclogenesis area. Hovanec R D,Horn L H. Monthly Weather Review . 1975
  • [16] 西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的诊断分析
    李长青
    丁一汇
    [J]. 气象学报, 1989, (02) : 180 - 190
  • [17] 锡盟大雪过程和“77.10”暴雪分析
    王文辉
    徐祥德
    [J]. 气象学报, 1979, (03) : 80 -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