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方式对川西低山区土壤腐殖质组成以及结合形态的影响

被引:16
作者
李玉琴
夏建国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腐殖质; 土地利用; 川西山地;
D O I
10.13989/j.cnki.0517-6611.2008.06.050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对比分析了川西低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有机碳(SOC)、腐殖质组成及其结合形态特点,结果表明:SOC平均含量为17.05g/kg。其中水田土壤SOC含量最高,平均值为21.44 g/kg,其次是林地SOC平均值为16.71 g/kg,两种土地利用方式的SOC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竹林、旱地和茶园SOC依次降低,但差异不显著。土壤腐殖酸碳占SOC总量的比例为竹林最高,依次为茶园、林地、水田,旱地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胡敏酸碳、富里酸碳、胡敏素碳和H/F比值均存在不同的差异。土壤中的腐殖质以紧结态和松结态方式为主,稳结态所占比例较小。除旱地外,其他几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松结态腐殖质碳均高于稳结态腐殖质碳含量。耕地的稳结态腐殖质碳比例小于其他几种土地利用方式,而紧结态腐殖质碳比例大于其他几种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含量以及组成的差异与土壤环境特点、输入土壤的有机质性质以及人为耕作管理活动等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441 / 244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有机物料培肥对风沙土有机无机复合体及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D].魏自民.东北农业大学.2000, 01
[2]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剖面分布及其组成特征 [J].
杨继松 ;
于君宝 ;
刘景双 ;
王金达 .
土壤通报, 2006, (05) :865-868
[3]   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和黄壤颗粒有机碳和碳黑积累的影响 [J].
张履勤 ;
章明奎 .
土壤通报, 2006, (04) :662-665
[4]   腐殖质类物质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研究进展 [J].
刘湛 ;
成应向 ;
向仁军 .
科技资讯, 2006, (22) :27-27
[5]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J].
吴庆标 ;
王效科 ;
郭然 .
土壤通报, 2005, (05) :105-109
[6]   草原及开垦后土壤有机质性质研究 [J].
平立凤 ;
窦森 ;
张晋京 ;
关松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5) :824-826
[7]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中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J].
史吉平 ;
张夫道 ;
林葆 .
土壤肥料, 2003, (06) :8-11+24
[8]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 [J].
史吉平 ;
张夫道 ;
林葆 .
土壤肥料, 2002, (06) :8-12
[9]   红壤腐殖质组成变化特点及其与肥力演变的关系 [J].
李忠佩 ;
程励励 ;
林心雄 .
土壤, 2002, (01) :9-15
[10]   Impact of land-use on soil organic matter quality in south-western Australia -: characterization with 13C CP/MAS NMR spectroscopy [J].
Mendham, DS ;
Mathers, NJ ;
O'Connell, AM ;
Grove, TS ;
Saffigna, PG .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2, 34 (11) :1669-1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