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及监管

被引:4
作者
韩阳 [1 ,2 ]
张佳睿 [3 ]
机构
[1]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2]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
[3]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
影子银行体系; 风险; 监管; 融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2.3 [金融组织、银行];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巨大的融资缺口,部分企业无法从正规的银行信贷渠道取得融资,从而转向影子银行等非正规的融资渠道。同时,影子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也是金融机构规避监管套利的结果。影子银行的业务在监管视线之外,扩大了整个社会信用创造的范围,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并对政府的产业政策造成了负面影响。但影子银行对满足我国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简单地直接禁止或强制转型都是不可取的。利率市场化定价是消除利用利率双轨制进行融资套利的根本途径,是有效控制影子银行体系不合理扩张的最有效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美影子银行系统比较分析和启示 [J].
陆晓明 .
国际金融研究, 2014, (01) :55-63
[2]   监管影子银行系统 [J].
斯蒂文施瓦茨 ;
张洁莹 ;
姬晴柔 .
交大法学, 2013, (03) :51-64
[3]   中国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阈值效应研究 [J].
毛泽盛 ;
万亚兰 .
国际金融研究, 2012, (11) :65-73
[4]   影子银行问题研究评述 [J].
刘澜飚 ;
宫跃欣 .
经济学动态, 2012, (02) :128-133
[5]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历程、内容、影响和借鉴 [J].
祁斌 .
金融发展评论, 2010, (09) :30-42
[6]  
美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 秦岭. 金融法苑. 2009(02)
[7]   美国次贷危机初始原因的剖析及启示 [J].
邱兆祥 ;
粟勤 .
经济学动态, 2008, (08) :123-127
[8]   CDO对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分析 [J].
史健忠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8, (03) :64-70
[9]   从美国次贷危机探视“流动性之谜” [J].
秦月星 ;
熊平安 .
财政研究, 2007, (11) :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