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山东段同造山到后造山花岗岩幔源组分的递增及陆壳垂向生长意义——Sr、Nd同位素证据

被引:31
作者
王涛 [1 ]
李伍平 [2 ]
李金宝 [3 ]
洪大卫 [1 ]
童英 [1 ]
李舢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3]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关键词
花岗岩; 基性岩脉; 同位素演变; 陆壳垂向生长; 中亚造山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显生宙陆壳垂向生长是一个新的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课题。在已有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本文报导了东天山东段矿物组成、成因类型相似的早古生代同造山花岗岩体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后造山花岗岩体新的Sr、Nd同位素测试结果,并进一步对比研究了它们的Sr、Nd同位素差异。前者ISr值较高(0.7087~0.7288),εNd(t)值较低(-5.8~-15.8),模式年龄TDM大(1.29~2.37Ga),显示以古老陆壳物质为主的物源特征;后者ISr低(0.7069~0.708),εNd(t)值高(-3.8~+0.3),TDM较年轻(0.80~1.28Ga为主),显示混有较多的年轻幔源组分;同期的煌斑岩脉ISr为0.7080,εNd(t)值为+4.3, TDM为0.8 Ga。这些特征为探讨显生宙地壳垂向生长提供了良好实例。一般而言,显生宙高εNd(t)值后造山花岗岩中的年轻幔源组分至少有3个可能的来源:(1)前造山(前寒武纪)底侵形成的年轻基性下地壳;(2)同造山水平增生的年轻地壳再循环;(3)后造山底侵的幔源岩浆。这3种来源分别揭示了3种陆壳生长方式和时限:前造山垂向生长;同造山水平生长;后造山垂向生长。通常,这3种情况仅仅依据地球化学特征不易鉴别;而通过花岗岩物源演变的对比研究有可能提供鉴别的线索。该区早古生代花岗岩以古老壳源为特点;而地点相同、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相似、侵位深度相近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幔源组分增多,并伴随有辉绿岩、煌斑岩侵入。这种新的年轻组分最可能与新底侵的幔源岩浆有关,它们随后造山花岗岩加入地壳,导致地壳垂向生长,这是造山后垂向生长的一种特征。该研究为中亚造山带后碰撞或后造山陆壳垂向生长的存在提供了一个证据。
引用
收藏
页码:762 / 77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甘新交界红柳河蛇绿岩形成和侵位年龄的准确限定及大地构造意义 [J].
张元元 ;
郭召杰 .
岩石学报, 2008, 24 (04) :803-809
[2]   东天山红柳河地区蛇绿岩U-Pb同位素年龄 [J].
于福生 ;
李金宝 ;
王涛 .
地球学报, 2006, (03) :213-216
[3]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后造山喇嘛昭花岗岩体锆石SHRIMP年龄、成因及陆壳垂向生长意义 [J].
王涛 ;
洪大卫 ;
童英 ;
韩宝福 ;
石玉若 .
岩石学报, 2005, (03) :640-650
[4]   东天山晚古生代以来大地构造与矿产勘查 [J].
李锦轶 ;
王克卓 ;
李文铅 ;
郭华春 ;
宋彪 ;
王瑜 ;
莫申国 ;
赵子然 ;
朱志新 ;
潘成泽 .
新疆地质, 2002, (04) :295-301
[5]   东天山红柳河地区海西期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环境 [J].
李伍平 ;
王涛 ;
李金宝 ;
康旭 ;
于福生 ;
韩庆军 ;
马忠平 .
地质论评, 2001, (04) :368-376
[6]   东天山红柳河地区晚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岩石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李伍平 ;
王涛 ;
李金宝 ;
康旭 ;
于福生 ;
韩庆军 ;
马忠平 .
地球学报, 2001, (03) :231-235
[7]   兴蒙造山带正ε(Nd,t)值花岗岩的成因和大陆地壳生长 [J].
洪大卫 ;
王式 ;
谢锡林 ;
张季生 .
地学前缘, 2000, (02) :441-456
[8]   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的成因与地壳增生 [J].
吴福元 ;
孙德有 ;
林强 .
岩石学报, 1999, (02) :22-30
[9]   天山造山带基底时代和地壳增生的Nd同位素制约 [J].
胡霭琴 ;
张国新 ;
张前锋 ;
陈义兵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2) :104-112
[10]   新疆哈密地区天湖岩体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及其岩浆演化 [J].
李伍平 ;
王涛 ;
李金宝 ;
于福生 ;
康旭 .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1999, (01)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