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相关因素及干预方法分析

被引:93
作者
杨梅
章绍清
吴艳霞
甘心红
陶绍平
周青
张五七
施炜
金雯
机构
[1]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相关因素; 干预方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52.1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疼痛病理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对临床各种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探讨其好发因素及干预方法,对预防和减少PHN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方法对3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及152例未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康复过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HN发生的相关因素可能为患者年龄较大、发病时有严重的前驱痛、治疗时间不及时、早期未合并使用小剂量激素、皮损的严重程度、疗程过短、伴有原发疾病及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等。结论高龄、急性期有严重的前驱痛、治疗过晚、疗程过短、伴有其他原发病及伴有焦虑及相关症状的患者易并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积极控制原发疾病,早期综合治疗,适量使用激素,适当的心理干预均可能减少PHN的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153 / 155+159 +15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更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评价 [J].
杨森 ;
林国书 ;
周文明 ;
刘盛秀 ;
王红艳 ;
张学军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2, (02) :33-34
[2]   121例住院病人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 [J].
阳元珠 ;
万苗坚 ;
黄怀球 ;
廖醒欢 ;
区风仙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2, (04) :91-92
[3]   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理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J].
陈扬 .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2, (01) :49-51
[4]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远期疗效临床研究 [J].
王家双 ;
朱月萍 .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1, (03) :136-139
[5]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机制和临床进展 [J].
薛明喜 ;
熊源长 .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1, (02) :99-102
[6]   国产泛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J].
林麟 ;
陈祥生 ;
崔盘根 ;
余碧娥 ;
王玮臻 ;
唐素华 ;
章伟 ;
陆春 ;
傅雯雯 ;
陈春梅 ;
万苗坚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0, (01) :65-66
[7]   Cerebrospinal fluid interleukin 8 concentrations and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J].
Kotani, N ;
Kudo, R ;
Sakurai, Y ;
Sawamura, D ;
Sessler, DI ;
Okada, H ;
Nakayama, H ;
Yamagata, T ;
Yasujima, M ;
Matsuki, A .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04, 116 (05) :318-324
[8]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J].
Johnson, RW ;
Dworkin, RH .
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3, 326 (7392) :748-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