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祁连东段兴隆山群基性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岩石成因研究

被引:54
作者
徐学义 [1 ]
王洪亮 [1 ]
陈隽璐 [1 ]
何世平 [1 ]
武鹏 [2 ]
高婷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2] 长安大学
关键词
兴隆山群基性火山岩; 锆石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中祁连东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兴隆山群主体为一套浅变质、变形较强的碎屑岩与基性火山岩建造组合,可分为下、中、上三个组。岩石学、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下组基性熔岩为玄武岩或玄武安山岩,SiO2含量高(50.97%~54.70%),TiO2含量小于1%(0.74%~0.75%),MgO含量较低(3.76%~4.20%);稀土总量高,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分配型式显示出岛弧火山岩或受地壳混染的大陆玄武岩特有的Nb-Ta和Ti负异常。中、上组基性火山熔岩为细碧玢岩或细碧岩,SiO2含量较低(45.71%~49.58%),TiO2含量多大于1%,MgO含量较高(5.75%~9.88%);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分配型式为平坦型。兴隆山群基性火山岩均为亚碱性拉斑系列火山岩,源岩浆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plag+cpx[±ol]的分离结晶作用。下组基性熔岩形成于大陆板内拉伸环境,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历了较强的地壳混染作用;中、上组基性熔岩形成于拉张较为强烈的构造环境,具N-MORB型地球化学特征,代表洋壳的出现。上组基性熔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最新的岩浆锆石年龄为713±53Ma,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推断兴隆山群形成年龄极有可能为新元古代。具明显岩浆结晶特征的锆石年龄构成1.0~1.2Ga的最大峰值,可能是与Rodinia超大陆形成有关的岩浆事件在该地区的响应。兴隆山群提供了Rodinia超大陆形成后一段不完整的由大陆伸展至洋壳发育阶段的地质历史记录。
引用
收藏
页码:827 / 84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碧口群火山岩岩石成因研究 [J].
夏林圻 ;
夏祖春 ;
徐学义 ;
李向民 ;
马中平 .
地学前缘, 2007, (03) :84-101
[2]   甘肃马衔山花岗岩杂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其构造意义 [J].
王洪亮 ;
何世平 ;
陈隽璐 ;
徐学义 ;
孙勇 ;
第五春荣 .
地质学报, 2007, (01) :72-78
[3]   天山地区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火山岩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 [J].
李向民 ;
夏林圻 ;
夏祖春 ;
徐学义 ;
马中平 ;
王立社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6, (05) :412-422
[4]   扬子板块北缘碧口群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J].
闫全人 ;
Andrew D.Hanson ;
王宗起 ;
闫臻 ;
Peter A.Druschke ;
王涛 ;
刘敦一 ;
宋彪 ;
姜春发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4, (01) :1-11
[5]   罗迪尼亚超大陆与晋宁运动和震旦系 [J].
郝杰 ;
翟明国 .
地质科学, 2004, (01) :139-152
[6]   天山古生代洋陆转化特点的几点思考 [J].
夏林圻 ;
夏祖春 ;
徐学义 ;
李向民 ;
马中平 ;
王利社 .
西北地质, 2002, (04) :9-20
[7]  
秦岭中—新元古代造山带与Rodinia大陆再造[M]. 地质出版社 , 陆松年等, 2003
[8]  
西秦岭造山带结构造山过程及动力学[M]. 西安地图出版社 , 冯益民等著, 2002
[9]   Zircon U-Pb and oxygen isotope evidence for a large-scale 18O depletion event in igneous rocks during the neoproterozoic [J].
Zheng, YF ;
Wu, YB ;
Chen, FK ;
Gong, B ;
Li, L ;
Zhao, ZF .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04, 68 (20) :4145-4165
[10]  
The age of the Gaojiacun mafic-ultramafic intrusive complex in the Yanbian area, Sichuan Province: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by U-Pb dating of single zircon grains and 40 Ar/ 39 Ar dating of hornblende[J] . Weiguang Zhu,Hailin Deng,Bingguang Liu,Chaoyang Li,Yu Qin,Yaonan Luo,Zhide Li,Daohui Pi.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2004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