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软体动物现存量及空间分布格局(2006-2007年)

被引:34
作者
蔡永久 [1 ,2 ]
龚志军 [1 ]
秦伯强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太湖; 软体动物; 空间分布; 河蚬; 铜锈环棱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对太湖软体动物进行了一周年调查.软体动物在30个采样点的出现率为90.0%,采集的232份样品中共记录到9科12属12种.软体动物在分布区的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6ind./m2、102.2g/m2.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是太湖软体动物的优势种,河蚬的出现率为90.0%,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4ind./m2、58.3g/m2,其主要分布在西南湖区(393-896ind./m2)和贡湖湾(393-552ind./m2);铜锈环棱螺的出现率为56.7%,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8ind./m2、61.6g/m2,主要分布在东太湖(140-299ind./m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河蚬空间分布格局取决于生境类型和底质性质,而螺类的分布与水生植物的分布相一致,说明水生植物对螺类的分布有重要影响,这与经典的螺-草互惠理论相一致.比较1987-2006年太湖软体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发现,20年来河蚬的高值区域已由梅梁湾、竺山湾转变为大太湖,河蚬个体大小趋于小型化发展(P<0.001),而环棱螺小型化趋势并不显著(P=0.051).
引用
收藏
页码:713 / 71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基于水体透明度反演的太湖水生植被遥感信息提取 [J].
张寿选 ;
段洪涛 ;
谷孝鸿 .
湖泊科学, 2008, (02) :184-190
[2]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J].
朱广伟 .
湖泊科学, 2008, (01) :21-26
[3]   西太湖水生植物时空变化 [J].
刘伟龙 ;
胡维平 ;
陈永根 ;
谷孝鸿 ;
胡志新 ;
陈宇炜 ;
季江 .
生态学报, 2007, (01) :159-170
[4]   东太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的演变及其沼泽化 [J].
谷孝鸿 ;
张圣照 ;
白秀玲 ;
胡维平 ;
胡耀辉 ;
王晓蓉 .
生态学报, 2005, (07) :1541-1548
[5]   太湖生态系统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J].
陈立侨 ;
刘影 ;
杨再福 ;
陈勇 ;
周忠良 ;
刘欢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4) :99-106
[6]   太湖河蚬资源现状及演变 [J].
曹文明 ;
周刚 ;
盛建明 ;
葛家春 ;
朱成德 ;
吴林坤 ;
凌根生 ;
胡绍坤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S1) :125-128
[7]   太湖螺蚬资源及其增殖 [J].
陈文海 ;
周汉书 .
淡水渔业, 1989, (02) :24-26
[8]  
湘江软体动物多样性研究[D]. 刘俊.湖南师范大学 2006
[9]  
太湖水环境演化过程与机理[M]. 科学出版社 , 秦伯强等编著, 2004
[10]  
太湖水环境及其污染控制[M]. 科学出版社 , 黄漪平主编,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