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五脏的现代研究及内涵探讨

被引:19
作者
赵益业
文旺秀
严夏
机构
[1] 广东省中医院内六科!
关键词
五脏; 超结构; 标准全域; 内分泌系统; 功能; 现代研究; 心气虚证; 肾阳虚证; 间脑; 下丘脑; 肾上腺皮质; 植物神经紊乱;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神经递质; 肾虚证; 本质研究; 脾虚者; 神经内分泌; 中国医药学; 中医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23 [中医生理];
学科分类号
100501 ;
摘要
内容提要:五脏证的实验指标具有非特异性,每一脏病证各证型均涉及多系统多指标的改变,每一脏的本质几乎均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血液、感觉等多系统多器官多指标的生理病理现象。一些细胞因子、肽类激素和神经递质以及它们的受体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共同使用的生物学语言。免疫系统通过免疫调质如白介素、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等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而影响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状态。神经系统可通过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免疫器官这一多级径路调节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功能,而内分泌系统则可通过激素控制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活动。这三个系统之间不仅存在大的回路,而且彼此之间进行着直接的双向交流,对机体在不同条件下稳态的维持起有决定性的作用。五脏是超结构的人身功能子系统,是对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病证现象的整体概括,每一脏皆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均涉及多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每一脏所主的功能均不是某一系统所能独立完成的。每一脏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内有所划分和交叉,通过系统内的结构联系产生功能的相互作用,同时又通过系统间共有的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信息物质的传统递,对人体各系统、器官细胞多层次地相互调节和整合,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中医“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
陈家旭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 (01) :40-43
[2]   略论五脏调节学说 [J].
蔡定芳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8, (01) :40-44
[3]   脾气虚证本质研究的途径及其方向 [J].
王建华 .
中医杂志, 1998, (01) :50-52
[4]   中西医结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的思考 [J].
蔡定芳,沈自尹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 (07) :442-445
[5]   论中医学中的内稳态 [J].
吴晓春 .
湖南中医杂志, 1997, (03) :8-9
[6]   藏象学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
程昭寰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7, (01) :6-7+11
[7]   肝郁证的免疫学探讨 [J].
赵益业 ;
刘承才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 (01) :29-33+81
[8]   中医肾的古今论 [J].
沈自尹 .
中医杂志, 1997, (01) :48-50
[9]   补肾方药改善神经内分泌系统老化的研究近况 [J].
张文英 ;
李思成 ;
刘钺 ;
宋英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03) :49-51
[10]   肝火证、肝胆湿热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 [J].
黎杏群,李家邦,张海男,朱崇学,金益强,胡随瑜,李学文,张翔,陈泽奇,段成英,刘爱平,梁清华,王勇华,王晓兰 .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6, (01) :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