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标志物模式与HBV-DNA定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26
作者
孙静
陈曲波
张林林
侯孟君
机构
[1]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
[2]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 (广东省)
[3] (广东省)
关键词
HBV; 标志物; 荧光定量探针PCR;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446.6 [免疫学检验];
学科分类号
100208 ;
摘要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标志物模式与 HBV-DNA复制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 EL 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采用荧光定量探针 PCR法 ( fluorogenic quantitative PCR,F Q-PCR)检测 HBV-DNA。结果 :310例血清标本中 ,H Bs Ag,HBe Ag,H Bc Ab(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 10 7.32± 1 .2 8,阳性率为 10 0 % ;H Bs Ag,HBe Ab,HBc Ab(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10 4 .6 9± 1 .4 0 ,阳性率为 47% ;H Bs Ag,H Bc(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 10 5.0 4± 1 .4 3,阳性率为 5 0 % ;HBe Ab,HBc(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 10 4 .94± 2 .72 ,阳性率为 11.8% ;HBs Ab (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 10 4 .71± 1 .56 ,阳性率为 14 .3% ;阴性组的平均拷贝数为10 4 .38± 1 .2 8,阳性率为 12 .5 %。HBs Ag,HBe Ag,HBc Ab( +)组的平均拷贝数显著高于其它各组。结论 :FQ-PCR可以更为清楚地反映乙肝患者的病程变化情况及更为真实地反映 HBV的感染和复制情况 ,对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750 / 751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我国8城市HBsAg阳性和阴性乙肝患者的病毒血清型和基因型分析 [J].
范金水 ;
庄辉 ;
李远贵 ;
朱晓洁 ;
徐德忠 ;
马为民 ;
王跃民 ;
陈雅洁 ;
娄国强 ;
马廷贤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1998, (02) :7-10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突变与临床关系 [J].
李晓芳,胡德昌,熊思东 .
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6, (01) :15-19
[3]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的研究 [J].
王爱莲,周永兴,姚志强 .
中华医学杂志, 1994, (03) :144-146+190
[4]   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临床意义的再认识 [J].
张树林 ;
李义方 .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1993, (02) :57-61
[5]  
分子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病学[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姚桢编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