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境条件下大豆倒伏性相关形态性状的QTL分析(英文)

被引:2
作者
范冬梅 [1 ]
杨振 [1 ]
马占洲 [1 ]
曾庆力 [1 ]
杜翔宇 [1 ]
蒋洪蔚 [2 ]
刘春燕 [2 ]
韩冬伟 [3 ]
栾怀海 [2 ]
裴宇峰 [2 ]
陈庆山 [1 ,4 ]
胡国华 [2 ,4 ]
机构
[1]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2] 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
[3]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
[4] 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大豆; 倒伏性; QTL分析;
D O I
10.16175/j.cnki.1009-4229.2012.12.025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定位大豆倒伏性相关形态性状的QTL为培育抗倒伏性高的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美国大豆品种Charleston为母本,东北农业大学大豆品系东农594为父本及其F2:16-F2:18的重组自交系的147个株系为试验材料,164个SSR引物经亲本筛选后用于群体扩增,并构建遗传图谱。在三年两个地点对大豆的主茎节数、茎粗和茎秆重性状进行调查及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6个主茎节数QTL,分别位于A1、B1、C2、D1a、D2、F、G、H和N连锁群上;检测到10个茎粗QTL,分别位于A1、B1、C2、D1a、E和G连锁群上;检测到15个茎秆重QTL,分别位于A1、A2、C2、D1a、D1b和G连锁群上。在得到的这些QTL中,2种算法都能检测到5个主茎节数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8.6%—27.0%;1个茎粗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9.0%-11.0%;6个茎秆重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6.0%-39.0%。在2年以上能被检测到3个主茎节数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8.0%-60.2%;2个茎秆重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10.0%-23.0%;2年以上未重复检测到茎粗QTL。[结论]通过比较定位的主茎节数、茎粗和茎秆重QTL,发现这些性状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相关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518 / 252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 [1] 多环境条件下大豆倒伏性相关形态性状的QTL分析
    范冬梅
    杨振
    马占洲
    曾庆力
    杜翔宇
    蒋洪蔚
    刘春燕
    韩冬伟
    栾怀海
    裴宇峰
    陈庆山
    胡国华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15) : 3029 - 3039
  • [2] SSR标记对人工老化条件下玉米耐储藏性QTL的定位分析(英文)
    程昕昕
    耿广汉
    刘正
    [J]. 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 2012, 13 (06) : 1222 - 1225
  • [3] 两种方法定位5个地点大豆蛋白质含量QTL
    单大鹏
    刘春燕
    蒋洪蔚
    董晓慧
    陈庆山
    胡国华
    [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 (01) : 9 - 14
  • [4]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多年多点QTL分析
    刘春燕
    齐照明
    韩冬伟
    单大鹏
    蒋洪蔚
    陈庆山
    胡国华
    [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1 (11) : 1 - 9
  • [5] 大豆产量有关性状QTL的检测
    黄中文
    赵团结
    喻德跃
    陈受宜
    盖钧镒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12) : 4155 - 4165
  • [6] 大豆倒伏性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周蓉
    王贤智
    陈海峰
    张晓娟
    单志慧
    吴学军
    蔡淑平
    邱德珍
    周新安
    吴江生
    [J]. 作物学报, 2009, 35 (01) : 57 - 65
  • [7] 大豆种质的倒伏性调查及其相关农艺性状分析
    周蓉
    涂赣英
    沙爱华
    王贤智
    张小娟
    周新安
    [J]. 大豆科学, 2007, (01) : 41 - 44
  • [8]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陈庆山
    张忠臣
    刘春燕
    辛大伟
    单大鹏
    邱红梅
    单彩云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1) : 41 - 47
  • [9] 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的研究综述
    周丽华
    [J]. 中国稻米, 2006, (03) : 10 - 11
  • [10] 应用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SSR大豆遗传图谱
    陈庆山
    张忠臣
    刘春燕
    王伟权
    李文滨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07) : 1312 -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