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锥状喀斯特与塔状喀斯特的水动力成因过程──以黔中地区为例

被引:24
作者
熊康宁
机构
[1]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
关键词
峰丛;峰林;锥状喀斯特;塔状喀斯特;水动力过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51 [形成理论];
学科分类号
070501 ;
摘要
锥峰可以峰丛的形式,也可以峰林的形式,与任何喀斯特负地形组合构成锥状喀斯特组合类型。而塔峰仅以峰林形式出现在冲积平原发育的槽谷、盆地或溶原中。因此,有的地区是以锥状喀斯特为主,有的是锥状喀斯特与塔状喀斯特并存。锥状喀斯特是湿热带喀斯特的原生地形,峰丛喀斯特启动的临界条件是内、外源地表水流的垂向渗透。在这一基础上,只要有足够的渗流带厚度,峰丛洼地取得六边形结构后,将成为处于动力平衡的稳定态地貌。而潜流基面位置的存在则是峰丛向峰林转化的唯一先决条件,即通过基面上石峰边坡的平行后退形式形成峰林溶原,在这个过程中并非要求大规模的地表水流参与。但潜流基面浅埋和强大的地表水流相结合是锥状喀斯特向塔状喀斯特转化的基本条件,二者缺一不可,而外源水的存在与否并不重要。
引用
收藏
页码:237 / 24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峰林喀斯特的性质及其发育和演化的新思考(1) [J].
朱学稳 .
中国岩溶, 1991, (01)
[2]   桂林——阳朔一带峰林石山的形态类型及其岩性控制 [J].
翁金桃 ;
罗贵荣 .
中国岩溶, 1986, (02) :73-78+83
[3]   试论热带岩溶地貌研究中不同观点分歧的实质——以桂林地区为例 [J].
朱德浩 .
中国岩溶, 1984, (02) :79-82
[4]   论峰林地形 [J].
袁道先 .
南方自然资源, 1984, (00) :79-86
[5]  
桂林岩溶地貌与洞穴研究[M]. 地质出版社 , 朱学稳等著,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