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湖滨带植被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39
作者
厉恩华 [1 ,2 ]
王学雷 [1 ,2 ]
蔡晓斌 [1 ,2 ]
王晓艳 [1 ]
赵素婷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不详
关键词
洱海; 湖滨带; 生态修复; 水生植物; 演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3 [环境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9年5至12月对洱海湖滨带植被进行了3次调查,共鉴定出维管植物47科108属145种,其中乔灌木15种、湿生草本植物75种、挺水植物15种、浮叶和漂浮植物各7种、沉水植物26种;有红柳(Salix cavaleriei)、菰(Z izania latifo-lia)、菱(Trapa natans)和黄丝草(Potam ogeton maackianus)等15个植物群落,水生植物覆盖面积占洱海面积的8%,各点位平均物种数和生物量分别为9个和12.5 kg(FW)/m2,沉水植物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1.8706.结合资料分析表明:经10余年的治理和修复,洱海植物多样性有所提高,北部植物多样性降低的局面得到改善,但存在着湖滨带狭窄、挺水植物群落类型单调、植被覆盖面积变小、固有区系成分有待恢复等问题.应加强缓冲区建设,以增强湖滨带功能,提高水体透明度,增加洱海植被覆盖面积.
引用
收藏
页码:738 / 74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洱海湿地保护治理的现状与对策[J]. 杨彪.四川林勘设计. 2009(01)
[2]  
洱海湿地保护治理的现状与对策[J]. 杨彪.四川林勘设计. 2009 (01)
[3]   湖滨带的功能及其管理 [J].
颜昌宙 ;
金相灿 ;
赵景柱 ;
邓红兵 ;
许秋瑾 .
生态环境, 2005, (02) :294-298
[4]   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的演变及其研究进展 [J].
韩涛 ;
彭文启 ;
李怀恩 ;
毛战坡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5, (01) :73-75+80
[5]   云南洱海沉水植被现状及其动态变化 [J].
胡小贞 ;
金相灿 ;
杜宝汉 ;
朱江 .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01) :1-4+84
[6]   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原则与工程模式 [J].
叶春 ;
金相灿 ;
王临清 ;
孔海南 .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06) :78-82
[7]   洱海生物群落的历史演变分析 [J].
吴庆龙 ;
王云飞 .
湖泊科学, 1999, (03) :267-273
[8]   人类活动对洱海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J].
王云飞 ;
潘红玺 ;
吴庆龙 ;
黄群 .
湖泊科学, 1999, (02) :123-128
[9]   洱海水生植被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途径 [J].
董云仙,谢建平,董云生,王四方,李万全,朱江 .
生态经济, 1996, (05) :15-19
[10]   云南高原湖泊调查 [J].
黎尚豪 ;
俞敏娟 ;
李光正 ;
曾继绵 ;
陈嘉佑 ;
高宝云 ;
黄宏金 .
海洋与湖沼, 1963, (02) :8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