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不同海拔土壤颗粒有机碳、氮特征

被引:22
作者
杨益 [1 ]
牛得草 [1 ]
文海燕 [1 ]
张宝林 [2 ]
董强 [2 ]
陈菊兰 [3 ]
傅华 [1 ]
机构
[1]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内蒙古阿拉善盟草原总站
[3] 内蒙古阿拉善盟畜牧研究所
关键词
草地; 贺兰山; 土壤颗粒有机碳; 土壤颗粒有机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2 [草原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713 ;
摘要
采用颗粒大小的物理分组方法,测定了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具有代表性的8个样地的草地土壤颗粒有机碳和颗粒有机氮含量,并且分析了土壤颗粒碳、氮分配比例与植被特征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碳、氮含量随海拔的降低而显著降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4个植被类型中,二者在高山草甸最高,在草原化荒漠最低。土壤颗粒碳、氮分配比例随海拔的降低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高山草甸最高,山地荒漠草原最低。土壤颗粒碳、氮分配比例与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年均降水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年均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6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1]  
草业科学研究方法[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任继周主编, 1998
[12]  
Stabilization mechanism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mplications for C-saturation of soils[J] . J. Six,R. T. Conant,E. A. Paul,K. Paustian.Plant and Soil . 2002 (2)
[13]   The impact of land clearing an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on soil organic C fractions and CO2 efflux in the Northern Guam aquifer [J].
Motavalli, PP ;
Discekici, H ;
Kuhn, J .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00, 79 (01) :17-27
[14]  
Measurement of carbon dioxide evolution from a Japanese cedar ( Cryptomeria japonica D. Don) forest floor using an open-flow chamber method[J] . Mizue Ohashi,Koichiro Gyokusen,Akira Saito.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 1999 (2)
[15]   不同林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研究 [J].
姜培坤 .
林业科学, 2005, (01) :10-13
[16]   现代土壤有机质研究中新的量化指标概述 [J].
王晶 ;
张旭东 ;
解宏图 ;
朱平 ;
姜桂敏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0) :1809-1812
[17]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物理组分中有机碳分配的影响 [J].
吴建国 ;
张小全 ;
王彦辉 ;
徐德应 .
林业科学, 2002, (04) :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