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废水处理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的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

被引:13
作者
高平平
赵义
赵立平
机构
[1] 山西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
[2] 太原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
[3]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4]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与基因组学实验室
关键词
活性污泥; 微生物群落结构; ERIC-PCR;
D O I
10.13671/j.hjkxxb.2003.06.001
中图分类号
X703 [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ERIC PCR群落指纹图谱监测与常规技术相结合 ,分析了焦化废水处理系统曝气池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与污染负荷和主要污染物降解效果变化的关系 .在每 3d 1次 ,连续 8个时间点的监测中 ,待处理废水中苯酚负荷在 35 5 3mg L和132 82mg L之间波动 ,氰化物负荷从 0 96mg L变化到 34 75mg L ,CODCr最低为 10 4 4 10mg L ,最高时为 7930 90mg L .第 4监测期间高浓度矿物油冲击使活性污泥的沉降能力和对CODCr的降解效率显著降低 ,但对苯酚和氰化物的降解能力造成的影响较小 .监测期间 2个曝气池微生物群落的ERIC PCR指纹图谱的平均相似性系数 (Cs)分别为 94 1%和 96 6 % ,多样性指数在 1 77— 2 34和 1 6 0— 2 16之间 ,表明用ERIC PCR检测出的该系统中的活性污泥这部分微生物种群的结构比较稳定 ,可能构成了苯酚和氰化物去除效率在监测期间相对稳定的基础 .
引用
收藏
页码:705 / 71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Fingerprinting of mixed bacterial strains and BIOLOG gram-negative (GN) substrate communities by 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sequence-PCR (ERIC-PCR) [J].
Di Giovanni, GD ;
Watrud, LS ;
Seidler, RJ ;
Widmer, F .
CURRENT MICROBIOLOGY, 1999, 38 (04) :217-223
[2]   Comparison of partial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obtained from activated sludge bacteria [J].
Vainio, EJ ;
Moilanen, A ;
Koivula, TT ;
Bamford, DH ;
Hantula, J .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1997, 48 (01) :73-79
[3]  
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M].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等 编;宋仁元等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