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颅底肿瘤85例的手术治疗

被引:2
作者
张湘衡
牟永告
赛克
魏大年
王涤宇
谢海涛
邓星海
陈忠平
机构
[1]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
关键词
前颅底肿瘤; 颅底重建; 外科手术;
D O I
10.13820/j.cnki.gdyx.2008.01.059
中图分类号
R739.4 [神经系肿瘤];
学科分类号
100214 ;
摘要
目的探讨在对前颅底肿瘤实施显微手术时,手术入路的选择和颅底重建的原则。方法回顾性总结前颅底肿瘤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借助术前影像学(CT和MR)资料,准确评估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和周边组织受累情况等,从而选择合理且熟悉的手术入路。术中尽可能在显微镜辅助下对肿瘤进行微创切除,降低术后致残率和病死率。并根据肿瘤切除后颅底结构的缺损程度决定相关的修复方案。结果85例患者中经冠状开颅(包括半冠)入路的26例。经改良翼点入路的38例,经额眶入路的13例,经额、鼻窦联合入路的9例。肿瘤镜下全切除的79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有8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无手术死亡病例。13例患者的肿瘤发生远期复发,其病理性质以恶性为主。所有颅底脑膜缺损的患者匀在一期重建,采用自体肌腱膜或人工脑膜加生物胶进行严密修复。对小于3cm的颅底骨质缺损一般不实施重建,有5例患者的骨性缺损大于3cm,采用了人工材料(硅橡胶为主)进行重建。全部患者中有4例在术后发生短暂的脑脊液漏,均通过保守治疗而愈合。结论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和周边组织的受累情况选择适当的入路,对肿瘤患者实施微创切除并在一期进行必要的颅底修复是治疗前颅底肿瘤的有效方法。手术入路应尽量有利于病灶切除,并降低术后致残率和病死率,颅底重建时必须恢复硬脑膜的严密性,维持颅底组织的良好支撑,同时不干扰对肿瘤的术后复查和辅助治疗。
引用
收藏
页码:6 / 8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Reconstruction of skull base and fronto-orbital defects following tumor resection [J].
Laedrach, Kurt ;
Lukes, Anton ;
Raveh, Joram .
SKULL BASE-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2007, 17 (01) :59-72
[2]   前颅底缺损硬脑膜重建的长期临床随访(英文) [J].
宋冬雷 ;
周良辅 ;
李士其 .
ChineseMedicalJournal, 2002, (04)
[3]  
现代神经外科学.[M].周良辅主编;.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