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以复仇愿望的实现为中心

被引:34
作者
李奋飞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被害人; 复仇; 刑事政策; 刑事和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遭受犯罪行为侵犯后,被害人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复仇的心理。在提倡"和谐司法"、贯彻"宽严相济"、呼吁"司法救助"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被害人复仇心理的正常满足。被害人的复仇心理,需要通过参与案件的处理过程得以疏导,但是更需要通过案件的处理结果得以满足。目前被害人的复仇心理得不到满足主要体现在刑事诉讼各个阶段的处理结果上,这其中除了有被害人诉讼权利的缺失、相关刑事诉讼程序的设计不够合理等因素外,还有包括以犯罪人为中心的刑事政策、盛行在公检法内部的各种不合理的考评机制、公检法三机关的关系不顺在内的诸多"非程序"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被害人角色与刑诉中其他角色的联系与比较 [J].
卢志龙 .
法制与社会, 2008, (09) :114-115
[2]   控辩平等之现代内涵解读 [J].
冀祥德 .
政法论坛, 2007, (06) :89-101
[3]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 [J].
陈瑞华 .
中国法学, 2006, (05) :15-30
[4]   案卷笔录中心主义——对中国刑事审判方式的重新考察 [J].
陈瑞华 .
法学研究, 2006, (04) :63-79
[5]   对立案与侦查关系的再认识 [J].
李奋飞 .
法学家, 2006, (03) :126-132
[6]   论被害人诉权 [J].
韩流 .
中外法学, 2006, (03) :277-293
[7]   为什么要强调被告人的权利? [J].
李奋飞 .
中国审判, 2006, (06) :80-80
[8]   我国刑罚裁量模式与刑事判例机制 [J].
邓修明 .
现代法学, 2006, (01) :115-121
[9]   假释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一个实证的考察 [J].
张波 .
法律适用, 2005, (11) :73-76
[10]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范式的反思 [J].
陈瑞华 .
政法论坛, 2005, (03)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