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三期蓄水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28
作者
陈勇 [1 ,2 ]
段辛斌 [3 ]
刘绍平 [3 ]
刘明典 [3 ,4 ]
王珂 [3 ]
陈大庆 [3 ]
机构
[1] 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2] 农业部长江中上游渔业资源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3] 农业部长江中上游渔业资源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4]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三峡水库; 三期蓄水; 浮游植物; 多样性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8 [水生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于2007年1月、4月、7月、10月,对三期蓄水后三峡库区秭归至江津江段的长江干流和5条支流(乌江、磨刀溪、梅溪河、大宁河、香溪河)的浮游植物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期间,浮游植物共计7门164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48.78%和31.70%,其它门类共只占19.52%。优势种有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s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实球藻(Pandorina morum),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和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sp.)。浮游植物种类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种类数以秋季最多(101种),冬季最少(68种)。三峡库区浮游植物现存量的周年变化,干流明显比支流小。在干流中以春季最大(平均密度为27.75×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0.88 mg/L),夏季最小(平均密度为6.97×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0.25 mg/L);在支流中以春季最大(平均密度为269.30×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6.75 mg/L),冬季最小(平均密度为48.88×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1.33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干流中平均值为1.84,四季中秋季最高,其次为冬季、夏季、春季;在支流中平均值为1.95,四季中夏季最高,其次为冬季、秋季、春季。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三峡水库“水华”成因初探 [J].
曾辉 ;
宋立荣 ;
于志刚 ;
陈洪涛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03) :336-339
[2]   三峡水库藻类“水华”预测 [J].
李崇明 ;
黄真理 ;
张晟 ;
常剑波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01) :1-6
[3]   三峡库区四条支流藻类多样性评价及“水华”防治 [J].
周广杰 ;
况琪军 ;
胡征宇 ;
蔡庆华 .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03) :337-341
[4]   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浮游植物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 [J].
张远 ;
郑丙辉 ;
刘鸿亮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02) :254-258
[5]   三峡库区重庆段主要支流春季浮游植物调查 [J].
胡建林 ;
刘国祥 ;
蔡庆华 ;
胡征宇 .
水生生物学报, 2006, (01) :116-119
[6]   重庆长江嘉陵江交汇段浮游藻类组成及变化 [J].
张智 ;
宋丽娟 ;
郭蔚华 .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06) :695-699
[7]   亚热带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汤溪水库为例 [J].
赵孟绪 ;
雷腊梅 ;
韩博平 .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5, (05) :386-392
[8]   三峡水库135 m蓄水过程坝前水域浮游生物变化的研究 [J].
韩德举 ;
胡菊香 ;
高少波 ;
常秀林 ;
彭建华 ;
吴生桂 ;
胡传林 .
水利渔业, 2005, (05) :55-58+112
[9]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浮游植物调查及水环境初步分析 [J].
况琪军 ;
毕永红 ;
周广杰 ;
蔡庆华 ;
胡征宇 .
水生生物学报, 2005, (04) :353-358
[10]   道观河水库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现存量 [J].
马徐发 ;
熊邦喜 ;
王银东 .
淡水渔业, 2004, (04)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