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 条
三峡水库三期蓄水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28
作者:
陈勇
[1
,2
]
段辛斌
[3
]
刘绍平
[3
]
刘明典
[3
,4
]
王珂
[3
]
陈大庆
[3
]
机构:
[1] 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2] 农业部长江中上游渔业资源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3] 农业部长江中上游渔业资源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4]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来源:
关键词:
三峡水库;
三期蓄水;
浮游植物;
多样性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8 [水生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于2007年1月、4月、7月、10月,对三期蓄水后三峡库区秭归至江津江段的长江干流和5条支流(乌江、磨刀溪、梅溪河、大宁河、香溪河)的浮游植物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期间,浮游植物共计7门164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48.78%和31.70%,其它门类共只占19.52%。优势种有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s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实球藻(Pandorina morum),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和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sp.)。浮游植物种类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种类数以秋季最多(101种),冬季最少(68种)。三峡库区浮游植物现存量的周年变化,干流明显比支流小。在干流中以春季最大(平均密度为27.75×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0.88 mg/L),夏季最小(平均密度为6.97×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0.25 mg/L);在支流中以春季最大(平均密度为269.30×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6.75 mg/L),冬季最小(平均密度为48.88×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1.33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干流中平均值为1.84,四季中秋季最高,其次为冬季、夏季、春季;在支流中平均值为1.95,四季中夏季最高,其次为冬季、秋季、春季。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5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