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籼稻矮生性基因源的表型表现和遗传传递的研究

被引:9
作者
卢永根
王国昌
王润华
机构
[1] 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室一室
关键词
水稻矮生性遗传; 水稻矮源的遗传分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窄叶青8号(矮生性基因来自花龙水田谷)、矮种水田谷、辐包矮21号和竹槌等四个籼稻矮源进行了研究。描述了它们在广州晚季自然条件下的表型表现。遗传分析表明:高秆对矮杆除辐包矮21号表现为不完全显性外,其余三个矮源均表现为完全显性。窄叶青8号和竹槌的矮生性均由一个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同时携带一组具有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的修饰基因。矮种水田谷和辐包矮21号的矮生性则俱由微效基因控制。按超亲率大小,修饰基因效应强度的大小顺序为:竹槌>矮种水田谷>窄叶青8号>辐包矮21号。矮生性基因的等位关系分析指出:竹槌同矮仔占是互为等位的,窄叶青8号同矮仔占是互不等位的,从而推断竹槌同窄叶青8号也是互不等位的。根据矮生性基因的遗传方式和等位关系,把我国现有的8个主要籼稻矮源归纳为两类四群。此外,还就诱发突变和自发突变矮源的共性以及寻找或创造新的非等位矮源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3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粳稻矮生性的遗传研究 [J].
李欣 ;
朱立宏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2, (03) :12-26
[2]   几个矮秆籼稻矮秆基因等位关系的初步分析 [J].
顾铭洪 ;
朱立宏 .
遗传, 1979, (06) :10-13
[3]   我国早籼稻矮生性基因源的表型表现和遗传传递的研究 [J].
卢永根 ;
曾世雄 ;
李镇邦 ;
王润华 .
遗传学报, 1979, (03) :311-321
[4]  
Mode of inheritance of dwarf stature and allelic relationships among various spontaneous and induced dwarfs of cultivated rice Oryza sativa L[J] . V. P. Singh,E. A. Siddiq,M. S. Swaminathan.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79 (3)
[5]  
Some induced dwarfing genes non-allelic to Dee-geo-woo-gen gene in rice, variety Tellakattera[J] . G. M. Reddy,A. Padma.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7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