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议价力之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2008年以来中国工人议价力变化初探

被引:4
作者
李怡乐
罗远航
机构
[1]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工人议价力; 市场议价力; 车间议价力; 集体议价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40 [劳动经济理论]; F091.9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
学科分类号
020207 ; 1202 ; 120202 ; 020106 ; 060207 ; 020102 ;
摘要
在对中国劳工问题的研究中,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工人阶级的抗议得到了研究者较多的关注,而工人的力量变化仅被作为影响工人行为的内在因素,较少得到直接地考察。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为基础,综合既有文献将工人的议价力分为市场议价力、车间议价力和集体议价力三种类型。分析了资本积累的制度特征、技术类型等因素如何影响工人的议价能力。工人的议价力也会借助于特定资本积累体制的特征发生凝聚与变化,并对相应制度的转变提出要求。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了2008年以来中国工人议价力变动的表现和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7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波兰尼和马克思的视角 [J].
孟捷 ;
李怡乐 .
开放时代, 2013, (05) :74-106
[2]   工会是否改善劳动收入份额?——理论分析与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的经验证据 [J].
魏下海 ;
董志强 ;
黄玖立 .
经济研究, 2013, 48 (08) :16-28
[3]   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 [J].
常凯 .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06) :91-108+206
[4]   国家与市场的双重塑造:工人阶级的解体和重建 [J].
汪仕凯 .
江苏社会科学, 2012, (04) :130-136
[6]   集体议价是否改善了工资水平: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 [J].
詹宇波 ;
张军 ;
徐伟 .
世界经济, 2012, 35 (02) :63-83
[7]   从“底线型”利益到“增长型”利益——农民工利益诉求的转变与劳资关系秩序 [J].
蔡禾 .
开放时代, 2010, (09) :37-45
[8]   国家、制度与工人阶级的形成——西方文献及其对中国劳工问题研究的意义 [J].
陈峰 .
社会学研究, 2009, 24 (05) :165-188+245
[9]   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 [J].
沈原 .
社会学研究, 2006, (02) :13-36+243
[10]  
车间的竞争优势[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 拉左尼克,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