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L,一个近距离确定震源深度的震相

被引:100
作者
崇加军 [1 ]
倪四道 [1 ,2 ]
曾祥方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动力测量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震源深度; 深度震相; sPL震相; 地表P波; 波形对比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实际地震波形观测表明,对于大陆结构相对简单的地壳中的地震而言,有一震相出现在P波和S波之间.一般在30~50km附近发育得较好,其能量主要集中在径向分量,而垂向分量的振幅相对径向要小,切向分量上的振幅很弱,且波形以低频为主,通常没有P波尖锐.在利用FK方法计算合成地震图的基础上,发现该震相是由S波入射到自由地表形成水平传播的P波(文献称为surface P wave,自由地表P波)或者包括S波入射到地表后形成的多次P波或其散射震相.由于该震相是由S波和P波之间耦合而形成,本文将其定义为sPL(s coupled into P)震相.理论波形研究表明,sPL相对直达P波的到时差对震中距离不敏感,而随着震源深度的增加几乎呈线性增加,因此可以很好的约束震源深度.本文以2005年江西九江地震为例,证实了sPL确定震源深度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在观测到sPL震相的情况下,离震源50km以内的一个三分量地震台站的波形就可以帮助获得可靠的震源深度,而不需要精确的震中距离.由于sPL震相出现距离较近,对于较小(三级以上)的地震也可以应用,因此在稀疏台网布局情形下sPL对于确定中小地震深度应该具有很好的应用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620 / 263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China [J].
不详 .
NUCLEAR PLANT JOURNAL, 2009, 27 (05) :10-10
[2]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M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 [J].
吕坚 ;
郑勇 ;
倪四道 ;
高建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1) :158-164
[3]   用sPn震相计算震源深度的初步分析与应用 [J].
高立新 ;
刘芳 ;
赵蒙生 ;
于红梅 .
西北地震学报, 2007, (03) :213-217+244
[4]   利用双差法对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5.7级地震序列重新定位 [J].
杨中书 ;
曾文敬 .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7, (02) :25-31
[5]   台湾海峡南部一次5.0级地震的sPn震相分析 [J].
洪星 ;
叶雯燕 ;
邵平荣 ;
许江英 .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6, (01) :26-31
[6]   用sPn计算内蒙地震的震源深度 [J].
任克新 ;
邹立晔 ;
刘瑞丰 ;
刘敬光 .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4, (03) :24-31
[7]   中国大陆震源机制深度变化反映的地壳-地幔流变特征 [J].
石耀霖 ;
朱守彪 .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03) :359-365
[8]   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构造含义 [J].
张国民 ;
李丽 ;
马宏生 ;
汪素云 ;
张晓东 .
科学通报, 2002, (09) :663-668+721
[9]   用sPn震相测定近震震源深度 [J].
房明山,杜安陆,董孝平,张雁如 .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5, (05) :13-18
[10]  
A method for path calibration using regional and teleseismic broadband seismograms: Application to the 21 May 1997 Jabalpur, India earthquake (MW5.8)[J] . Current Science . 200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