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M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152
作者
吕坚 [1 ]
郑勇 [2 ]
倪四道 [1 ]
高建华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3] 江西省地震局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震源机制解; 地震构造; CAP方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来源于江西区域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和4.8级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地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和区域地质背景讨论了发震构造.结果显示,5.7级主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223°,倾角75°,滑动角144°;节面Ⅱ走向324°,倾角55°,滑动角18°.4.8级强余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54°,倾角71°,滑动角-160°;节面Ⅱ走向317°,倾角71°,滑动角-20°,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不完全一致.地震序列在震中空间分布和震源深度分布上也具有复杂性.5.7级主震发生后,余震活动从SE向NW、从浅部往深部发展,在破裂过程中可能遇到障碍体,触发了4.8级强余震.5.7级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隐伏在瑞昌盆地内的洋鸡山—武山—通江岭NW向断裂,4.8级强余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瑞昌盆地西北缘的丁家山—桂林桥—武宁NE向断裂北段.
引用
收藏
页码:158 / 16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九江-瑞昌地震的精确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
    吕坚
    倪四道
    沈小七
    高建华
    曾新福
    [J]. 中国地震, 2007, (02) : 166 - 174
  • [2] 2003年9月27日中、俄、蒙边界MS7.9地震震源机制及破裂过程研究附视频
    赵翠萍
    陈章立
    郑斯华
    刘杰
    [J]. 地震学报, 2005, (03) : 237 - 249+355
  • [3]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8.1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研究
    周云好
    陈章立
    缪发军
    [J]. 地震学报, 2004, (S1) : 9 - 20
  • [4] 从全球长周期波形资料反演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地震时空破裂过程
    许力生
    陈运泰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3) : 256 - 264
  • [5] 大冶—九瑞地区局部地质异常特征与成矿
    吕新彪
    姚书振
    周宗桂
    [J]. 地球科学, 1998, (02) : 9 - 13
  • [6] 大别造山带上部地壳结构的有限差分层析成像
    王椿镛
    张先康
    丁志峰
    阮红
    邓宏钊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04) : 495 - 502
  • [7] 大别造山带的地壳结构研究
    王椿镛
    郑金涵
    胡鸿翔
    楼海
    张先康
    宋松岩
    陈步云
    陈学波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3) : 221 - 226
  • [8] 大别造山带地壳S波速度结构
    王椿镛
    丁志峰
    宋建立
    吴庆举
    郑继才
    张小兵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03) : 337 - 346
  • [9] 江西九瑞地区铜金成矿系列模式
    崔彬
    [J]. 矿床地质, 1995, (01) : 44 - 50
  • [10] Locating andmodeling regional earthquakes with two stations .2 Tan Y,Zhu L P,Helmberger D V,et al. J.Geophys.Res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