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南侧地形槽与孟湾槽的形成演变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关系

被引:9
作者
韦晋 [1 ]
何金海 [2 ]
钟珊珊 [2 ]
温敏 [3 ]
机构
[1] 厦门市气象局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3]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高原南侧地形槽; 孟湾槽; 季风爆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3 [大气动力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使用1981—2000年NECP/NCAR再分析数据集资料,分析了全年各月大气环流特征,发现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南侧低空基本上存在一个常年正涡度带,这是高原近地面西风与其外围自由大气西风之间的气旋性切变的表现。特别是在90°E附近有一明显的地形槽,我们选取80°90°E,25°N关键区域内的涡度作为表征该地形槽的指数,分析了高原南侧地形槽与孟加拉湾(下称孟湾)槽形成和演变特征的异同,并探讨其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南侧地形槽的季节性演变与高原热源联系非常密切,其显著的4月突变和6月突变与高原热源发生跳跃性变化相联系。冬季高原冷却作用形成低空反气旋环流,叠加在原本增强的大尺度西风绕流上,促使高原地形槽减弱;由春入夏,高原加热作用形成低空气旋性环流,增大西风绕流作用,促使高原地形槽加深。高原地形槽加强南伸和斯里兰卡低涡持续北移直至二者相互打通是亚洲低纬度副热带高压带在孟湾上空最先断裂和孟湾槽形成的一种触发机制,此后槽前西南气流加强,副热带高压东撤,南海夏季风进一步东扩,最后导致南海夏季风建立。
引用
收藏
页码:764 / 77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与ENSO循环的关系 [J].
李栋梁 ;
何金海 ;
汤绪 ;
雷小途 ;
侯依玲 .
高原气象, 2007, (01) :39-46
[2]   亚澳“大陆桥”对流影响东亚夏季风建立的可能机制 [J].
何金海 ;
温敏 ;
丁一汇 ;
张人禾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10) :959-967
[3]   亚洲季风区感热凝结潜热对副高带季节演变的影响 [J].
舒锋敏 ;
简茂球 .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02) :121-130
[4]   青藏高原隆升对春、夏季亚洲大气环流的影响 [J].
梁潇云 ;
刘屹岷 ;
吴国雄 .
高原气象, 2005, (06) :837-845
[5]   我国低纬高原地区初夏强降水天气研究I·2001年5月印缅槽维持期间云南暴雨及其中尺度特征 [J].
董海萍 ;
赵思雄 ;
曾庆存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03) :165-181
[6]   中南半岛对流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过程的影响 [J].
温敏 ;
何金海 ;
肖子牛 .
大气科学, 2004, (06) :864-875
[7]   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副高带断裂和东撤及其可能机制 [J].
何金海 ;
温敏 ;
施晓晖 ;
赵巧华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3) :318-330
[8]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Ⅰ——40年平均 [J].
冯瑞权 ;
王安宇 ;
吴池胜 ;
林文实 ;
林建恒 ;
古志明 ;
谭志文 .
热带气象学报, 2001, (04) :345-354
[9]   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和大尺度流场的热力适应 [J].
刘新 ;
吴国雄 ;
李伟平 ;
刘屹岷 .
自然科学进展, 2001, (01) :35-41
[10]   关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及其机制的讨论 [J].
何金海 ;
徐海明 ;
周兵 ;
王黎娟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 (04) :33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