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阜康荒漠地区叉毛蓬居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

被引:5
作者
王祎玲
闫桂琴
徐莉
李珊
张林静
赵桂仿
机构
[1] 西北大学秦岭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2] 山西师范大学生物系
[3] 西北大学秦岭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西安
[4] 山西临汾
[5] 西安
关键词
新疆阜康荒漠地区; 叉毛蓬; RAPD; 遗传结构; 遗传分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3 [植物细胞遗传学];
学科分类号
071007 ; 090102 ;
摘要
应用RAPD技术,对新疆阜康荒漠地区叉毛蓬进行了居群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用14个随机引物对5个叉毛蓬亚居群的98个个体进行了RAPD扩增,共检出3919条扩增片段,多态带3868条,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8.7%;2Shannon多样性指数 HPOP/HSP=0.6933 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 HS/HT=0.6948 显示出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叉毛蓬亚居群内,遗传分化系数 GST=0.3052 表明亚居群间的分子变异占居群总遗传变异的30%以上;35个叉毛蓬亚居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817,变异范围从0.1258到0.2445,与同一物种亚种间遗传距离的变幅较一致 0.02~0.20 ,表明5个亚居群间产生了遗传分化;4叉毛蓬亚居群的基因流Nm=1.138,低于一般广布种的基因流水平 Nm=1.881 ,且远低于毛乌素沙地柠条的基因流 Nm=5.9529 ,相对有限的基因流可能在叉毛蓬居群遗传分化的维持中起着作用.以上分析表明,尽管大部分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叉毛蓬亚居群内,但5个亚居群间已有明显遗传分化的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700 / 70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北黄花菜居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J].
李峰 ;
熊治廷 ;
李锋民 ;
朱英国 .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6) :849-851
[2]   毛乌素沙地柠条群体分子生态学初步研究:RAPD证据 [J].
魏伟 ;
王洪新 ;
胡志昂 ;
钟敏 ;
恽锐 ;
钱迎倩 .
生态学报, 1999, (01) :18-24
[3]  
种群间遗传距离与进化趋异.[J].郭平仲.北京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 02
[4]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沙地植物群落、区系及其分布的基本特征 [J].
陈昌笃 ;
张立运 ;
胡文康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 1983, (02) :89-99
[5]  
中国植物志.[M].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主编;孔宪需等 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
[6]  
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M].王关林;方宏筠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
[7]  
新疆地貌.[M].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等编著;.科学出版社.1978,
[8]  
新疆植被及其利用.[M].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主编.科学出版社.1978,
[9]  
新疆土壤地理.[M].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 编.科学出版社.1965,
[10]  
花粉分析.[M].(苏)波克罗夫卡娅(И.М.Покровская)等著;王伏雄等译;.科学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