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后效应分析

被引:132
作者
黄润秋
机构
[1]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关键词
后效应; 汶川地震; 地质灾害; 活动性; 发展趋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94 [灾害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3 ;
摘要
汶川地震过去3a了。3a来,大量的国内外学者对地震灾区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及防治对策给予了高度关注,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在关注同震地质灾害的同时,更对地震灾区今后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及演化趋势、持续时间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因为震后连续3a,尤其是2010年,灾区地质灾害的频率和规模均出现较震前显著增大的现象。本文收集整理了震前和震后灾区地质灾害的数据资料,尤其研究了震后3a灾区重大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震后灾区地质灾害可能的持续时间、演化趋势以及高风险区的范围。分析和研究结果认为,震后汶川地震灾区的地质灾害将持续20~25a;在这段时间内,地质灾害将以4~5a一个高峰为周期,呈震荡式的衰减下降,并最终恢复到震前的水平。震后地质灾害的高风险区将出现在耿达-映秀、小鱼洞、红白-茶坪、擂鼓-陈家坝和青川东河口-窝前这5个地段上。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5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2008汶川大地震极端滑坡事件初步研究 [J].
吴树仁 ;
王涛 ;
石玲 ;
孙萍 ;
石菊松 ;
李滨 ;
辛鹏 ;
汪华斌 .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 (02) :145-159
[2]   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及其密度特征分析 [J].
黄润秋 ;
李为乐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9, 20 (03) :1-7
[3]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geohazards triggered by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J].
HUANG RunQiu & LI WeiL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hazard Prevention and Geoenvironment Protection .
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9, (04) :810-819
[4]   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 [J].
黄润秋 ;
李为乐 .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1) :19-28
[5]   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 [J].
崔鹏 ;
韦方强 ;
何思明 ;
游勇 ;
陈晓清 ;
李战鲁 ;
党超 ;
杨成林 .
山地学报, 2008, (03) :280-282
[6]   巨大灾害后的脆弱性:台湾集集地震后中部地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迁 [J].
林冠慧 ;
张长义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02) :201-210
[7]  
汶川地震地质与滑坡灾害概论[M]. 地质出版社 , 殷跃平等, 2009
[8]  
An empirical–statist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debris-flow runout zone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J] . Chuan Tang,Jing Zhu,Ming Chang,Jun Ding,Xin Qi.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 2010
[9]  
Analysis of the geo-hazards triggered by the 12 May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J] . R. Q. Huang,W. L. Li.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 2009 (3)
[10]   Rainfall-triggered debris flows follow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J].
Tang, C. ;
Zhu, J. ;
Li, W. L. ;
Liang, J. T. .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9, 68 (02) :18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