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环城游憩地类型结构与自然要素的关系

被引:10
作者
李仁杰 [1 ,2 ]
郭风华 [3 ]
安颖 [1 ]
机构
[1]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
[3] 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环城游憩带(ReBAM); 游憩地; 类型; 自然要素; 北京;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2 [中国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120203 ;
摘要
根据北京市城市游憩地发展特点,在已有分类体系基础上,构建了由人文观光、自然观光、人工娱乐、运动休闲和民俗体验5个游憩地一级类型、18个二级类型、部分三级类型的分类体系,1 172个游憩地样本统计显示,人文观光类型数量最多。通过分析游憩地与地形地貌、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空间关系,发现自然风景区受高程约束较小,历史文化遗迹、主题公园、度假村等则明显受高程约束;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游憩地主导类型也发生变化;100 m、500 m9、00 m高程是北京市环城游憩地数量分布的明显分界线。游憩地与河流分布关系密切,其中历史文化遗迹、主题公园、自然风景区和度假村近水特征更加明显。游憩地类型和数量特征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典型自然要素关系的定量研究为游憩地理论发展及城市规划提供支持。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0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武汉环城游憩地空间演变研究 [J].
李江敏 ;
刘承良 .
人文地理, 2006, (06) :90-96
[2]   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J].
苏平 ;
党宁 ;
吴必虎 .
地理研究, 2004, (03) :403-410
[3]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分析——以宁波市为例 [J].
秦学 .
经济地理, 2003, (02) :267-271+288
[4]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J].
吴必虎 .
地理科学, 2001, (04) :354-359
[5]   略论大都市效区游憩地的配置──以北京市为例 [J].
王云才 ;
郭焕成 .
旅游学刊, 2000, (02) :54-58
[6]  
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研究[D]. 胡勇.南京师范大学. 2005
[7]  
城市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吴志强, 2005
[8]  
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俞晟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