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3K/AKT通路在电针促进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血管再生中的作用

被引:35
作者
张珊珊
罗勇
武磊
机构
[1]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市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电针; 局灶脑缺血再灌注; PI3K/AKT; AC133; 血管再生; “合谷”穴;
D O I
10.16016/j.1000-5404.2010.23.002
中图分类号
R245 [针灸学、针灸疗法];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对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激活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脑内缺血区血管再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SD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取双侧"合谷"穴(LI4)为电针穴位,将80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正常组(n=10)、模型组(n=30)、电针组(n=30)、电针+LY294002组(n=10)。模型组和电针组分别包括再灌注1、3、7d3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0只。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时间点大脑缺血半影区p-AKT1、AC133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法检测AC133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定量检测总AKT1、p-AKT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脑缺血组织p-AKT1蛋白表达增加(P<0.05),AKT1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AC133蛋白和mRNA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p-AKT1蛋白表达于再灌注3、7d有明显增高(P<0.05),再灌注3、7dAC133蛋白和mRNA表达增加(P<0.05)。在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特异性阻断剂LY294002作用下,大鼠p-AKT1蛋白的表达较电针组显著减少(P<0.05),AC133蛋白表达阴性,AC133mRNA表达减少,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可能加强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促进EPCs归巢至缺血组织区,从而促进血管再生。
引用
收藏
页码:2488 / 249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2]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内源性内皮祖细胞的作用 [J].
蔡绍皙 ;
于文娟 ;
张莉 ;
王秀志 ;
赵瑛 ;
陈斯佳 .
针刺研究, 2009, (02) :114-119
[3]   大鼠局灶脑缺血后内皮前体细胞的相关实验研究 [J].
胡湘蜀 ;
周东 ;
罗祖明 .
四川医学, 2009, (03) :323-325
[4]   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AC133的研究进展 [J].
王燕宁 ;
徐建民 .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7, (09) :708-714
[5]   SDF-1对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AMD3100对其的干预 [J].
尹扬光 ;
黄岚 ;
赵晓辉 ;
于世勇 ;
方玉强 ;
赵景红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7, (06) :475-478
[6]   电针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血管生长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 [J].
马璟曦 ;
罗勇 .
中国针灸, 2007, (02) :129-133
[7]   Wistar大鼠插线法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研究 [J].
罗勇 ;
董为伟 .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2, (01) :1-4
[8]   针刺对缺血性脑梗塞大鼠皮层神经元线粒体影响的形态计量研究 [J].
罗勇 ;
黄仲荪 ;
徐晨 .
上海针灸杂志, 1996, (06) :28-30
[9]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s a new marker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or repair in acute stroke [J].
Chu, Kon ;
Jung, Keun-Hwa ;
Lee, Soon-Tae ;
Park, Hee-Kwon ;
Sinn, Dong-In ;
Kim, Jeong-Min ;
Kim, Dong-Hyun ;
Kim, Jin-Hee ;
Kim, Se-Jeong ;
Song, Eun-Cheol ;
Kim, Manho ;
Lee, Sang Kun ;
Roh, Jae-Kyu .
STROKE, 2008, 39 (05) :1441-1447
[10]   Migration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mediated by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α/CXCR4 via PI3K/Akt/eNOS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J].
Zheng, Hao ;
Fu, Guosheng ;
Dai, Tao ;
Huang, He .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 2007, 50 (03) :274-280